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1942-)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习得性无助理论和积极心理学框架。主要贡献包括对抑郁研究和PERMA模型(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成就推动幸福感科学。著作如《真实的幸福》、《习得性乐观》。(基于APA教材和专业组织指南)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当代心理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作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习得性无助发现者」和「乐观研究先驱」,他重塑了心理学对人类潜能的关注。学界公认评价:"塞利格曼的贡献标志着心理学从病理焦点转向积极成长,开创了科学化幸福研究的新纪元"(引自《心理学史》第5版,2020)。
时期 | 关键事件 | 学术影响 |
---|---|---|
1942-1964 | 纽约出生,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 受行为主义影响,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 |
1967 | 与Steven Maier进行习得性无助实验(Seligman & Maier, 1967) | 颠覆行为主义,揭示认知在无助中的作用 |
1975-1990 | 发表《Helplessness》著作,发展解释风格理论 | 链接无助与抑郁症,推动认知疗法 |
1998至今 | 创立积极心理学,提出PERMA模型 | 全球推广幸福科学,影响教育、职场 |
塞利格曼的核心突破是习得性无助理论,颠覆了传统行为主义观点。以下表格对比分析其关键元素:
理论名称 | 颠覆性观点 | 实验验证 | 当代应用领域 |
---|---|---|---|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
无助感非天生,而是通过反复不可控失败经历习得,挑战"刺激-反应"模型 | 1967年狗电击实验(Seligman & Mai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狗暴露于无法避免的电击后,停止逃避行为,即使后来可避免[!争议:动物伦理] | 抑郁症认知疗法、教育干预(如学生挫折管理)、职场倦怠支持 |
解释风格理论 (Explanatory Style) |
个体对事件的解释(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决定无助或乐观,引入认知维度 | 跨文化研究验证(Seligman, 1991, Learned Optimism):乐观者更 resilient | 积极心理学干预、领导力培训、AI情感建模 |
打卡行动点: 根据习得性无助理论开发的自助练习:尝试记录一次失败经历,分析你的解释风格(永久/暂时?普遍/特定?)。
本技术需在专业指导下深化练习,可能缓解无助感。
"乐观不是忽视痛苦,而是相信改变的可能。习得性无助教会我们,希望是可以训练的。" — Martin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序言
打卡练习: 在笔记中写下这句引语,并反思:一次你如何从无助转向行动?分享到平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