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系统观的互动循环分析与SFBT的微目标训练。通过循环问句、联盟平衡与可控行为任务,既尊重系统动力,又确保每位成员有可执行的下一步,促进家庭层面的可见改变。
本章位于本证书课程第36讲,承接前文的“伴侣与婚姻议题”(第23讲)、“家庭会谈与多客户协作”(第24讲)与“与叙事治疗的边界与借鉴”(第35讲),重点从“如何把系统观的互动循环分析,与SFBT的微目标训练无缝结合”切入,避免重复基本流程,专注于融合策略、问句技法与任务落地。
开场情境:当家庭里“谁对谁错”的争论愈演愈烈,会谈容易陷入过去的指责与辩白。系统取向提醒我们:看循环、看关系位;SFBT提醒我们:看目标、看可控下一步。本章教你把两者合在一起——像一位指挥,把“互动节奏”与“微步行动”同时调准。
学完本章,你将能:
理论要点(整合视角)
• 家庭系统取向强调循环因果与互动模式:A影响B,B再反馈给A,构成循环。
• 焦点解决(SFBT)强调可观察的目标迹象与微小可控改变,使用来访者语言共建“首选未来”。
• 融合目标:用系统观定位“互动循环”的改变位点,用SFBT把它们变成每位成员可立即尝试的微步骤,并用量尺追踪。
关键概念定义:
为什么要融合?
步骤一:定位互动循环(以循环问句收集线索)
示例问句
步骤二:联盟平衡与目标分层(系统目标 → 个体可控目标)
示例问句
步骤三:奇迹问句的系统化变式(互动迹象优先)
示例问句
步骤四:可控行为任务设计(每人一个‘下一步’)
示例模板
步骤五:量尺追踪与反馈环
示例问句
情境 | 目标 | 标准问句 | 变式问句 |
---|---|---|---|
高冲突对话 | 从指责转向互动迹象 | “当声音开始变大时,谁是第一个注意到的?通常会怎么做?” | “在争执最轻的那天,‘第一个放慢语速的人’是谁?这带来什么不同?” |
青少年议题 | 聚焦可控微行为 | “如果‘更好的一天’发生了,你上学前的10分钟会多出哪个细节?” | “你做哪一个动作能让父母最先注意到‘你在努力’?” |
多成员参与 | 联盟平衡 | “轮到你时,你希望大家从你这里看到哪一个‘努力的证据’?” | “如果把今晚分成三个片段,每个人想要在哪一个片段做一个小改动?” |
复访追踪 | 量尺微增 | “这周最接近目标的时段发生了什么?你保留了哪一个有效细节?” | “为了上0.5分,三个人各加一个低成本的小动作,分别是什么?” |
个案背景:一家三口(父亲、母亲、15岁孩子),围绕“晚间作业与手机使用”频繁争执。家庭希望“晚上8点到9点更平静,各自完成必要的事,少争吵”。首访已完成基本目标澄清,本次为融合策略的首次实施。
对话逐字稿(节选)
咨询师:如果今晚出现一个小小的奇迹,8点到9点更平静,谁会最先注意到这个变化?
母亲:可能是我。我会注意到他(孩子)没有边看手机边写作业。
【注释】引导奇迹问句的系统化变式,把注意点放在互动迹象(谁先注意、注意到什么)。
咨询师:当你注意到他只写作业时,你通常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母亲:我会提醒“很好,继续保持”。
【注释】循环问句延伸,锚定母亲的“跟进动作”,便于后续任务化。
咨询师:父亲,如果这个变化发生,你会最先看到哪个细节?
父亲:我会看到他坐姿更专注,不会一会儿就起身。
【注释】联盟平衡,确保父亲也被纳入观察与目标构建。
咨询师:孩子,你会怎么让他们更容易看见你的努力?一个你能控制的小动作是什么?
孩子:我可以把手机放客厅充电,8点到9点不拿进房间。
【注释】从系统目标转到个体可控任务。动作具体、低成本、可见证据清晰。
咨询师:在0到10分里,给今晚“平静度”打分,各自说说为什么不是更低。
母亲:5分。不是更低,因为他昨天确实提前10分钟开始写作业。
父亲:4分。因为昨天我们没有吵起来。
孩子:5分。我把闹钟设在7:50提醒自己准备。
【注释】量尺与应对问句结合,强化已有效的元素,建立微增信心。
咨询师:为了从各自的分数上升0.5分,今晚你们各加一个最容易做的小动作?
母亲:我用更短的话表扬,不追加提醒。
父亲:我不盯表,9点后再询问进度。
孩子:我把手机放在客厅桌上并调静音,让他们看见。
【注释】三方微目标并行,打断互锁循环:母亲减少唠叨→孩子更专注→父亲延后检查→进一步降低紧张。
咨询师:我们把这当作一周的小尝试。下次见面时,各自带来一个“证据片段”,比如一张闹钟截图或一段观察记录。
【注释】任务证据化与反馈环设计,便于复访追踪与强化。
层次 | 系统取向关注点 | SFBT落地工具 | 常见陷阱 | 校正策略 | 示例语言 |
---|---|---|---|---|---|
互动循环 | 谁先、谁跟、如何反馈 | 循环问句、例外对比 | 抽象描述、不含行为线索 | 贴近具体情境与时间锚点 | “哪一分钟开始变紧?谁做了什么?” |
目标对齐 | 家庭层与个体层分层 | 首选未来一句话+个人微目标 | 目标过大、互相依赖 | 降维到单人可控、可验证 | “你能独立做到的第一个动作是?” |
任务执行 | 可见证据、成功条件 | 量尺0.5分、成功日志 | 任务脱离日常节奏 | 嵌入原有例行、降低成本 | “把动作放在你本来在做的事情里。” |
反馈环 | 稳定有效、微调无效 | “为何不是更低”的证据 | 只谈问题、不谈有效 | 先巩固有效,再微调 | “保留什么能让你维持住?” |
要点回顾:用系统观看循环与联盟平衡,用SFBT定微目标与证据化。先找到“更好日”的微差,再为每位成员安排一个低成本的小动作,使用量尺追踪0.5分的上升,巩固有效、微调无效。像调音台一样,逐个旋钮微调,整体声音自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