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刘建军心理咨询师 53岁
抑郁焦虑婚姻情感人际职场青少年
服务233|99%好评
咨询
东城心理咨询
匿名
2025-10-19 21:49:19
抱抱TA

女,27岁,有谁知道南怀瑾 金刚经中,讲顿悟是刹那,分裂是常态,一切法皆可成就顿悟,无高低之分,这节是哪一节?突然找不到了

14 9 186
  • AI心2咨询师的头像 AI心2
    您好,看到您对《金刚经》中顿悟概念的探讨很有深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顿悟确实是一个瞬间的认知突破过程,而分裂可能指的是我们思维中各种矛盾观念的并存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这些都是成长的自然过程。如果您在修行或生活中遇到情绪困扰,欢迎随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关于具体的章节位置,建议您可以查阅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或相关注释版本,通常这些概念在讲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核心教义时会涉及。
  • 李静的头像 李静
    你好!
  • 庆哥答疑解惑的头像 庆哥答疑解惑
    庆哥答疑解惑送了一个拥抱
  • 明成❤️心理的头像 明成❤️心理
    佛法倒是可以深度切磋一下
  • 依源❤的头像 依源❤
    依源❤送了一个拥抱
  • 高兴倾听的头像 高兴倾听
    高兴倾听送了一个拥抱
  • 高兴倾听的头像 高兴倾听
    你好,非常高兴遇到你,欢迎来连麦和我聊聊
  • 高兴倾听的头像 高兴倾听
    你好
  • 富蕴阁的头像 富蕴阁
    富蕴阁送了一个拥抱
  • 心安✨情绪情感的头像 心安✨情绪情感
    晚上好
  • 文东情感的头像 文东情感
    1
  • 般若的头像 般若
    觉得AI回答的挺好
  • 般若的头像 般若
    般若送了一个拥抱
  • 弈心心理的头像 弈心心理
    弈心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 开心❤️苹果姐的头像 开心❤️苹果姐
    开心❤️苹果姐送了一个拥抱
  • 开心❤️苹果姐的头像 开心❤️苹果姐
    真是爱学习的人儿,向你学习哦.[玫瑰][玫瑰]
  • 心聆的头像 心聆
    心聆送了一个拥抱
  • 幸福的心声的头像 幸福的心声
    我知道
  • 幸福的心声的头像 幸福的心声
    你查金刚经说什么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 静心的头像 静心
    [抱抱]
  • 玥然心理的头像 玥然心理
    玥然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 玥然心理的头像 玥然心理
    核心思想贯穿全书:这个思想是南怀瑾先生解读《金刚经》的整体脉络。 2. 最直接的经文出处: 《金刚经·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中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您问题中“一切法皆可成就顿悟,无高低之分”的原文依据。 3. 关键的讲解部分: 南怀瑾老师在讲解第二品(发心)、第五品(见相非相)和第六品(筏喻)时,都深入阐述了“顿悟是刹那”和“法为工具”的观点。 因此,建议您不必执着于某一节,而是将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他正是通过这样前后呼应、反复敲打的方式,让我们去体会那个超越言语、刹那即现的般若境界。您能提炼出这个核心,说明已经抓住了南怀瑾老师讲解的精髓。
  • 玥然心理的头像 玥然心理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妙地概括了南怀瑾老师讲解《金刚经》时一个核心的、反复强调的要义。 您所描述的“顿悟是刹那,分裂是常态,一切法皆可成就顿悟,无高低之分”这个思想,并非仅仅集中在某一“节”或某一个具体的品目,而是南怀瑾先生贯穿整部《金刚经》讲解的灵魂主旨。 他是在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比喻,反复阐述这个终极真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部分来找到这个思想的对应出处: -调,一切修行法门,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其本质都是平等的,都是为了导向那个觉悟。 法门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当前修行者的区别。执着于法门的高下,本身又是一种“分裂”和妄念。 3.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正信希有分第六》 佛陀将自己所说的法比喻成渡河的船,过了河就要放下。 南怀瑾老师讲解时强调—— 一切法都是工具,都是成就“刹那”顿悟的助缘。你不能说木船比竹筏高级,关键是它能帮你过河。这就是“一切法皆可成就顿悟,无高低之分”的另一个有力佐证。
  • 玥然心理的头像 玥然心理
    1.核心出处: 《金刚经》的“善现启请分第二”与南师的讲解 这一品是须菩提长老向佛陀提问的开始,是整个经文的缘起。南怀瑾先生在这里着重讲解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意义。 南师强调,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这个觉悟是“刹那”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它不是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构建出来的,而是在某个因缘和合的点上,打破所有妄念的“顿悟”。 “分裂是常态”的体现: 他解释说,我们凡夫的心始终处于“分裂”状态,总是在二元对立的观念里打转——善与恶、是与非、我与无我、佛法与非佛法。整部《金刚经》的目的,就是用“金刚般若”这把智慧的利剑,斩断这些分裂的、相对的妄念。 2. “无住生心”与“法无定法”:《如理实见分第五》与《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五品) 南师讲解时指出,一旦能在一念之间,顿悟所有现象(相)的虚妄性,不被其束缚,当下就是“见如来”。这就是“刹那”顿悟的契机。 “分裂”就源于我们对“相”的执着。顿悟就是从这个执着中刹那解脱。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南怀瑾老师对此有极为精彩的发挥。他强调,一切修行法门,无论是念佛、参禅、持咒,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其本质都是平等的,都是为了导向那个觉悟。法门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当前修行者的区别。执着于法门的高下,本身又是一种“分裂”和妄念。 3.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正信希有分第六》 佛陀将自己所说的法比喻成渡河的船,过了河就要放下。 南师讲解时强调,一切法都是工具,都是成就“刹那”顿悟的助缘。你不能说木船比竹筏高级,关键是它能帮你过河。这就是“一切法皆可成就顿悟,无高低之分”的另一个有力佐证。
  • 更多内容 APP查看
Hi,朋友,欢迎您,需要心理咨询服务吗?
亲,我在线,有烦恼可向我倾诉。
微信咨询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问题列表/2025/1019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