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2/07/2021

根治“网瘾”关键要切断灰色利益链

  孔子说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循名入实,这是圣人做事的态度。卫生部日前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后称《意见稿》),多少有这么一点意思。  显然,这份姗姗来迟的宣告,让人舒了口气,毕竟迟来总比不来好。这场闹得轰轰烈烈上网问题大讨论总算有了个不错的导向。  然而,比这个更引人关注的是,对于《意见稿》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多少有些让人难以信服,“网瘾”描述是否准确或许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如何切断利益链,还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  事实上,对于卫生部的表述,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孩子们高兴了。“网瘾”的说法不确切,总算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家长们迷糊了。《意见稿》里提到,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其种种表现,不就是以往所说的“网瘾”吗?  有学生家长就表示,卫生部发的这个规定,感觉它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限制人身自由,我看你怎么去戒网瘾?你怎么不开几个戒网所来帮助人戒网瘾?现在的孩子啊,对他们太溺爱了,任性得很,对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纠正。  这位家长的说法当然有问题,但它却恰恰是长期以来,社会对青少年上网问题认识不清的反映。  从文件上看,卫生部实际上否定了“网瘾”概念,几年来遍地开花的“网瘾”治疗机构大约要走向式微了?目前对“网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可一些专家早已在利用这个概念赚钱了,据说,目前整个治疗所谓“网瘾”的产业达到几十亿元的规模。在青岛一家有治疗网瘾业务的训练营,封闭治疗半年的费用是2.3万元。  这几天,“网瘾”概念依然被普遍使用。对于“网瘾”的概念在“上网指导”中未被认可,广州医师张学芳表示,“网瘾”应该保留。青少年不适当上网分为轻、中、重三级,对于已经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中级青少年和已经出现精神问题的重级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需要到专业的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统计数据表明,到今年7月,我国网民的数量已超过3.2亿,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占上网总人数的60%以上。其中有多少属于不当使用者,又有多少已经对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了损害?  有人说,《意见稿》对以往过滥的“网瘾”说法是一个纠偏。卫生部拟禁止体罚、短期隔离、军事化训练、甚至电击等暴力手段,可以说是回归到了教育本源,值得鼓励。  “网瘾”之所以在未成年人中最为严重,这与教育的失误有关――从小就让孩子经受各式各样的选拔和淘汰,导致相当一些孩子被教育体系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被社会考核价值体系冷落了,而他们却从网络,特别是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找到了自尊、自信、温暖和价值。有人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中的“由浅入深、步步激励和有趣生动”,特别是对每一位玩者的“公平公正”及由此产生的“挑战感”和“成就感”,正是我们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  当然,“网瘾”有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原因,不能把它简单地推演成“精神病”,不宜将“网瘾”简单地视为生物性个体身心疾病。防治“网瘾”,不能往精神病上“一推了之”。  尽管还存在着各种争议,其科学性也有待继续探讨,但卫生部这次拿出一个《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来征求意见,仍然很有意义。  我们期待,通过对《意见稿》的广泛讨论,社会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认识能变得更加科学。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出轨nbsp;揭秘12心理误区

误区1:如果没人发现就不算说谎! 如果你永远也不会被发现,你永远也不会再见到某人,而且你们之间是安全的性行为,你又没有告诉任何人,这能算作是出轨吗?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要是你真的觉得风过了无痕,那就可以不算。 但问题是,很少有人从心底里觉得出轨完全没有错。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