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将“空巢期”名词普遍化使用。一般的文献也认为,当孩子离开家的时候,父母确实有失落的反应。
由于种种的失去而导致的孤独,引发生理上不适,以及心理上的一系列消极反应,医学上称之为“空巢综合症”。
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德的7居民作了历时9年调查后确认,那些生活与外界完全隔绝,既无配偶、又无朋友和其他社交活动的人,其死亡率比有正常社交活动的人高一倍。儿女们由于学习、工作离开老人或成家自立门户与父母公开吃住,更会使父母感到孤单、空虚,似守“空巢”。白头偕老是每一对夫妻的共同心愿,但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夫妻不能相携到生命的最后。当其中一方先撒手而去,剩下一位孤苦零下,面对四壁冷清的家更似”空巢”一般。
我国较早提出“空巢家庭”这一概念的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她认为,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较早要追溯到八十年代兴起的“出国热”。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工作繁忙或交际频繁,使现在的年轻人顾不上对老人的照顾,也缺少与老人的沟通,老人们独居时间较多,因此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但是时至今日,“空巢”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少中年人因为孩子到外地读大学,也成为守候“空巢”的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长期负责学生工作的李庚老师说:“对学生不回家,老师和家长应该理解,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主要取决与学生自己的想法。不过,亲情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学生还比较年轻,还不能完全了解。这需要个过程。”
“传统的大家族居住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少,中国的家庭结构会向简单化发展,这是现代家庭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说这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
“在西方,年轻人很早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西风东渐,国人在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同时,现代大学生更是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渴望自由、独立的种子。年轻人身处社会的潮流之中,总是尝试着想尽快去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跃跃欲试想早日独立创出一番事业。这是对中国传统的裙带关系的打破,也是个体思维的进步,无论对社会、对年轻人都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中国的父母很有必要学习国外的父母。在许多发达国家,‘空巢家庭’非常普遍,父母和儿女一样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李老师认为,“国外的父母在孩子离开后,仍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交际网络和一片天地,他们多选择定期联系、聚会等更为平等的方式与儿女沟通。”
“当然,年轻人这种做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年轻气盛,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过失。其实,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过独立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远离家庭、摆脱父母。父母这一辈人有着很深的社会阅历,年轻人如果能多与父母沟通,虚心接受他们的指导,更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过失,更易取得成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了,他们追求的是个性、独立,在一个没有家人的地方独自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现实,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李老师补充说。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今天的城镇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无论如何要认识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