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国少子化(指生育率下降,年轻人口减少的状况)程度的加剧,一些恋人的分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 含泪分手” 变为现在的“ 流血分手” ,一些怨侣的恋爱法则是“ 如果分手就要报复” ,选择暴力、纠缠不休等分手方式的韩国年轻人越来越多。
报复方式多样化
近日,24岁的大学生尹勇京想在网上登录个人用户地址时,眼前一片空白:电子邮箱和个人主页的密码全部被修改了。因此,他无法看到他申请就职的公司发来的合格通知书。
而且,社交网上的朋友们也向他发难,原来有人盗用他的密码登录了个人主页并发表了恶劣言辞,遭来朋友们的骂声。两周后,尹勇京原来的女朋友给他发来手机短信:“ 你或许认为这是其他女性干的吧!” 他这才明白原来被前女朋友耍了。
26岁的公司职员金钟民与交往两年的女友分手后,陷入了悲惨境地。前女友分手后仍然强行拉他上车,并对其进行殴打 上班时间突然发来短信或打电话,严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金钟民声泪俱下地说:“ 真不知道怎样才能从这种噩梦中摆脱出来。” [NextPage]
类似这种“ 分手后报复” 的现象目前愈演愈烈。与过去相比,无法忍受分手后悲惨遭遇的人在不断增加,而且报复方法也发展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通信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习惯了“ 想要就有”
由于这些年轻人从小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们往往具有严重的自我主义倾向,根本“ 无法忍受失去对方” 。许多男孩从以前的顺从分手向“ DV男” (家庭暴力)转变。
精神科专家朴青川认为,以前的人由于兄弟姐妹人数多,忍气吞声地顺应现状较为普遍,现在由于父母只养1个或两个孩子,只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许多孩子被快感原则支配着,因而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容易简单。
父母的过分保护也是问题的症结。《用心理学来谈恋爱》一书作者李哲宇警告说,日本“ 野蛮双亲” (指一味溺爱孩子,对老师提出无理要求的父母)现象也在韩国出现了。李哲宇说,“ 在这种父母保护下长大的孩子,一旦事情不如意,立刻就会暴跳如雷,进而运用暴力。恋爱时也同样如此。” 恋爱专栏作家宋全明说:“ 对于那些习惯了;quot 想要就有;quot 的年轻一代,;quot 失去什么;quot 是一种重要的锻炼。他们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充满渴望,最终导致他们的暴力倾向。” ;hellip ;hellip
温和男人更危险
虽然韩国的教育和社会结构都比较欢迎温和型的人,但也会出现一些违反常规的报复现象。一向温和的恋人分手之后可能会突然犯糊涂。精神科专家金秉焕博士说,“ 当温和的男性与对方分手后,会感到自己本来并不强的;quot 男子汉;quot 气概受到了侵害,转而使用暴力方式来发泄心中怒火。”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初次交往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不是在演戏,演完就拉倒;而是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继续交往下去,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 然而,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仅仅凭第一印象是不够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不能在继续的交往过程中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