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外在安静内敛,但孤独症患儿的内心真的拥有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他们不能和正常人融洽的沟通交流,总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我行我素。如何让他们摆脱心头的巨大阴影呢?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步便在于:学习如何运用行为治疗,培养孩子接受约束能力,协助其对自己的行为设立合理的限制,打破自己长期设立的一些个“禁区”,让孩子逐步走出来。
例如:一个孤独症小孩非常迷恋数字,入迷到一拿到纸笔就写数字,画图课要求他画画,也不理会老师的指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心里想的数字上,虽然喜欢数字不见得是件坏事,或许成为他日后的特殊才能也说不定,但是已经沈迷到妨害他去学习其它能力时,就必须约束之,设立合理的行为限制。只要这些限制是合理的,执行者的态度保持一致,并能向孩子保证所设立的这些限制是正当的,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他们通常可以很快学会在此范围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小孩的语言理解能力尚未通过听从吩咐完成指示的阶段,通常我们会降低标准,从行动约束开始,协助他建立合理的行为限制,了解听从吩咐与各型增强物之条件交换的关联后,再渐次引导致对口头约束的接受。然而,在养成条件交换习惯之前,必须先具备等待的能力,及学习接受自己欲求的东西不是想要就能够马上兑现的事实。一个小孩无法等待或轮流玩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误解「等一下」就表示大人不给他想要的东西了,所以教导者的教养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言而有信。
其次,最好事先拟定渐进的阶段目标,从大范围的行动约束开始,渐次增加约束的项目和时间,再慢慢褪去外在的约束条件,期望能导向孩子对自己行为自我规约的最终目标,亦即增进自我控制的效能。
接受约束的能力在于建立适当的学习习惯、是未来适应群体生活的第一步,而自发性的培养是鼓励孩子在合理的行为范围内、在不妨碍他人学习的条件下,活泼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别对于缺乏动机、不会自己主动玩的小孩,要积极地诱导他对外界事物发生兴趣,有了喜好后,才会有学习动机,我们才可能有机会运用他喜欢的东西当作增强物协助他建立新行为,所以教养的方式一定要尽量活泼、生动,才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同时也要鼓励他主动探索新环境,丰富生活中的官能刺激,创造尝试不同生活经验的机会,扩展行为目录中的好行为,以取代或减少自我刺激的不适当行为。
让孤独症患儿不再孤独,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算简单,对家长朋友们而言,无非是多花一点心思,想想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做,都是值得的,您看呢?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测试开始:你徜徉在一片下雪的地方,忽然眼前看见一棵树, 你希望它的景色如何? A.树叶还没沾到雪 B.沾到些许 C.大半都是雪 D.整棵树被雪淹没 答案解析 选A:穿的跟粽子一样。 选B:正常。 选C:可能平常在家都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