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对于那些能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人来说就是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却产生了社交焦虑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面子,害怕自己的在社交中遭到拒绝,同时也不敢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请求。这样的社交焦虑症完全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范,那么这样的害怕被人拒绝又不敢拒绝别人的行为究竟是基于什么的心理因素呢?
1.被拒创伤
怕说“ 不” 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 不许你” 太多。“ 不许你” 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 你不能;hellip ” “ 你不要;hellip ” “ 你如果不;hellip 就会;hellip ” 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 不” 相关的内容,为达到“ 不” 之要求和避免违犯“ 不” 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 不” 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 不许你” ,他心里体验着“ 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 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 礼仪、节气” ,高度重视人的“ 脸面” ,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 面子工程” 的。可以说“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
》》点击免费咨询,与心理专家在线交流《《
中国文化中“ 面子” :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然而由于“ 讨好” 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 万一被拒绝” 的后怕,他潜意识的“ 讨好” 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 讨好” 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 讨好” 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
3.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 不” 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如上所述,如果一味的“ 讨好” 别人压抑自我,那么个体就有可能产生社交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因此,还在为此烦恼的人是时候调节一下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摆脱痛苦,勇敢坚强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交。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休闲娱乐”本应是人们紧张情绪的调节剂,提高生活质量的催化剂,但在生存压力井喷式暴发的环境下,这种闲适变得有些奢侈,也有些走形了。前不久,央视发布了10万人参与的《CCTV2011―2012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不超过3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