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11/2021

城市化带来的伤痛:六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不久,浙江天台5个儿童集体溺亡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群体安全的担忧。其实,不光是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有学者表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 恨自己的父母” 。农村留守儿童如此严重的心理隐忧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文将做分析。

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常处于失管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处于酸楚的生活状态中。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近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 凶手” 。今年春节期间,5个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农村一个养殖场的水库里。这个意外,令人扼腕叹息,也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儿童;mdash ;mdash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安全常常处在失管状态。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教授的调查和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居多。无论何种监护,父母都是无法取代的。有的老人只管衣食住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的意识。有的老人缺乏文化知识和安全常识,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管。有的老人年迈体弱,根本就没有看管孩子的精力。

六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则称,“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确认0到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人们担心,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甚至直言“ 恨自己的父母” 。不久前,海口的妇联等单位做了一份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存在障碍、问题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是有区别的。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的性格和生理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困惑很多,也很躁动。这个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外来的正确力量加以指导和矫正。缺少指导和矫正的人,心理和生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青春期以下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则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准备期。他们对外界大部分事物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与此同时,对外界的危险基本上没有防范能力。这个时期,他们最需要保护。

  儿童承载着未来,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同样如此,他们需要保护,让他们远离危险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说男人是乡村的脊梁,那女人就是乡村的乳汁。可是,在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大多数男人和女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那给农村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专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社会综合协调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家长、学校都来关注,共同编织一张留守儿童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的“ 牢不可破” 的网络。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走出青春期心理误区

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他们是时代的希望所在。但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的时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亦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