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几乎被认为是所有精神疾病和身心疾病产生的根源,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焦虑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由生活中的压抑和挫折而产生,二是由于自身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而产生。因此,可以认为一种是主观原因,一种是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之所以引起焦虑,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抑,使自己遭遇到各种挫折(至少是自己感觉到遭遇了挫折),并进而影响到情绪,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这些挫折主要是外来力量强加给人的,是个体所不能抗拒的、无法回避的。这种客观原因造成的焦虑,从童年开始形成,并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生命过程。
对于儿童来讲,焦虑由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形成于各种复杂的环境原因,其中包括不良的教育方式、生活氛围、饮食、环境等等。最初的焦虑,直接由父母的教育产生,例如,母亲给刚出生的婴儿哺乳的姿势、拥抱的方法和亲热程度、说话的语气、关心的程度,如果表现失当,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也不理解父母的语言,但能够从父母的行为中,感觉和理解父母亲的所有体态语言。事实是,体态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身体化的语言。如果缺少充分的保护和关心,或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爱的保护,儿童就会产生“ 爱” 的缺失,焦虑就会由此产生。如果父母亲具有焦虑的性格,必然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会使儿童形成焦虑的性格特征。也许有人会说,我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克服已有的焦虑,使它不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观察发现,人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含而不露的,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父母亲理解并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良好的性格作为基础,都会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从而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生活中没有遇到大的挫折和变化,一个人童年时期形成的焦虑将不会改变,当他面对现实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时,这些固有的焦虑将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途径,以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理解,得以满足和发泄。例如,焦虑水平低的人,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时,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和对待;而焦虑水平高的人,则可能变得心事重重、喜欢烦恼、暴躁易怒,将很正常的事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曲解。
由于从小养成的焦虑,自身已经习惯了,并成为性格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是个体无法自知、感觉不到、认识不到的无意识焦虑。日常生活中,当处理各种问题时,只要没有超过这种固有水平的焦虑水平,个体都认识不到、感觉不到,并且,伴随着思维活动,个体还会通过理智的推理和想象,认为所有为解决问题的焦虑是自然的、应该的、必须的、合理的。例如,顾虑多一点有得于做得很周全,烦恼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个体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满足性格和焦虑的需要。人变成了理智的人,而看上去正确的思考和理智,恰恰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是大多数失败和痛苦的根源。[NextPage]
内因引发的焦虑起源于自身的欲望,形成于内在的追求,它建立在第一种焦虑的基础之上而产生,并决定于第一种焦虑。
由于不良的教育,个体形成了自身固有的、过高的内在焦虑水平,伴随着日常生活,必然对客观事物产生各种认知障碍,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适应障碍,这些障碍会阻碍人的正常成长,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使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但是,由于习惯于这种生存方式,自身无法认识到,也不会重视和力图去解决这些障碍。
当遇到过强的应急事件时,这些障碍就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形成更为严重的障碍,并出现相关的症状。如果一个人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他不知道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产生恐惧和不安。例如,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由于过于紧张,造成了不该有的口误,自己感觉非常难堪。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问题并有解决又解决不了,使障碍和矛盾进一步恶化,从此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
如果个体具有过于认真的性格,对自己有过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由应急事件中的极度焦虑,产生的严重适应障碍,头脑中自然会产生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要求,产生对焦虑和烦恼的认识。这种认识,以及伴着这种认识而产生的进一步烦恼,使焦虑进一步加重。
这部分焦虑,产生于人的欲望和努力,它们来源于烦恼和追求,是产生疾病和痛苦的内在原因。西方焦虑学家认为,焦虑产生于个体想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矛盾,以及为解决无法解决矛盾所做的没有意义的努力。其中的道理与我们的论述,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还不够全面和具体。
对于一般人来讲,这部分焦虑虽然也会经常产生,即由于过度的欲望和追求而产生焦虑,但由于这类人前一种焦虑比较轻微,性格中存在的异常成份少,欲望和追求就不会非常强烈,能够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会无法忍受,从而把障碍当成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而使焦虑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过于认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本身就是焦虑产生的主原因和重要形成手段,性格不好的人,必然是过于认真,比一般人更加追求完美的人。
焦虑产生于外因和内因两种情况,外因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内因是可以消除和克服的,并且,即使对于无法消除的外因,进行有力的控制,通过自身努力,即通过内因的反作用,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化解外因所产生的焦虑,维持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甚至可以通过顽强的努力,完全消除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达到机体平衡的需要。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lt p;gt ;lt span style=;quot font-size: 14px;quot ;gt ;lt span style=;quot font-family: 宋体;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