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12/2021

汶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被发现有改变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说家园的重建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那灾区幸存者的心理重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临床磁共振中心的科学家向外界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时,脑内负责情绪、记忆的功能系统在25天内就出现了客观的功能改变。这种改变最显著的外在表现就是幸存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该研究为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与这项研究的幸存者年纪在20岁到60岁之间,都有地震亲身经历,有的看到了房屋倒塌、有的亲人受伤、有的亲人在地震中遇难。报名参与研究的民众很多,在其中挑选出的44名幸存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身体无任何损伤,情绪波动较大。

该研究成果以《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八级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为题将于近日在科学界最负盛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全文发表。该研究从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13天后开始着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影像医学中心主任龚启勇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来自四川地震极重灾区什邡、映秀、绵竹、汶川等地44名身体无损伤幸存者进行心理评估和脑成像检查,并对44名民众进行追踪随访,得出的结论是44名民众在脑内海马(形成记忆)、杏仁核(控制情绪)、苍白球(影响运动神经元)、右侧额叶(控制行为)这些区域脑功能活动增强,而系统的协调性减弱。

该文指导老师之一、国内著名精神病学及心理卫生专家况伟宏称,汶川大地震不仅导致大量民众死伤,还给灾区民众带来了一生无法抚平的精神创伤。这些地震幸存者中,有一部分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灾区民众社会生活,甚至有部分人因之而自杀。如何评估幸存者的脑功能以及预防创伤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该研究对了解正常人在遭遇灾难后为什么会发生焦虑、抑郁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提供了客观的功能影像依据。尤其是对探索创伤相关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今后创伤后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及时介入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相关链接:何谓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心理事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女性,决胜职场四招式

  决胜职场并非只是努力,重要的应该是能力,可能力又不仅仅是办公的技巧,以下五式也应该列在你的能力的范畴。   第一式――笑容:脸上的笑容不仅能传递心里的欢愉,更是赠送给其他人的一份美好礼物。因为笑容可以传染。乐观而灿烂的笑容不仅愉悦自己,也快乐着身边的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