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以来,芈月,芈殊真是一对模范好闺蜜。为了对方舍身取义,相互关心爱护,画面如此地其乐融融,为之后的各种撕逼做足了铺垫。疯帽子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不过也知道近些年的腹黑女养成记都是走这一套路的啦。
大家是不是觉得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只是因为从小背诵才铭记于心。甚至,像芈月这样为了他人奉献地精神现在还会被说成是心机婊。但是,在心理学中,帮助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早早在成为传统美德前就已经刻画在我们的基因里了。
1.帮助是基因的选择
虽然帮助别人对个人来说不一定是一个有利的行为,有时候帮助别人甚至会对自己有所损伤。但是,对于一个人类群体来说,帮助别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整体的人类是有利的。
从利己的角度看,帮助别人可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为回报。从利他的角度看,帮助别人有助于延续这个团体的基因。帮助也是能够和别人互动联系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当然,自然选择讲的是最本真的人性,在那个还在追求吃饱穿暖的年代,又有谁能想到帮助别人,还会有反被碰瓷的危险呢。
心理学家Harriet Over 和 MalindaCarpenter 对60名18个月的宝宝做了关于利他行为的实验。实验中,18个月的宝宝们会被分成四个不同的组,分别看到一些有娃娃的图片。四组的图片分别是两个并排坐的娃娃,两个背对背的娃娃,一个单独的娃娃,和一些积木。在实验中,实验者故意丢了一些小木块在地上,结果发现,看到两个并排坐娃娃图片的宝宝会更主动地帮助实验者捡起小木块,宝宝的帮助行为是看其他图片的宝宝帮助行为的三倍。实验者认为,这种愿意帮助别人的天性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就能得到提升,说明帮助别人的基因从婴儿时期就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了。
2.帮助是为了共生。
上面我们说到了,帮助别人对人类群体有利。研究中说的人类群体并不是指全人类,而是一个相对的人类群体,比如团体,种族,等等。为了让自己群体的基因能够更好的被保存下来,我们对自己群体的人,或者和自己类似的人,都会更主动地帮助他们。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John Dovidio指出,在危急的时刻,如果受害者越像自己群体的人,旁观者就越容易去帮助他/她。
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在研究中对被试做一个假的脑电波测试,在测试后,告诉被试,他的脑电波和另一被试的非常相似。而另一组的被试被提示要对对方有同情心。结果发现,被告知脑电波相似的那一组被试会对另一被试做出更多的帮助行为。
2004,2005年Van Baaren等人对模仿行为和帮助行为做了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被模仿的人还是模仿别人的人,都更愿意帮助别人。研究中的帮助行为包括,帮实验员捡东西,或者捐款。研究者表示,通过模仿行为,人们会对对方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更能够理解对方,从而促进了帮助的行为。这些研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更愿意帮助自己的同类和与自己相像的人。
3.帮助是因为善良?
关于人们是不是有着纯粹的利他主义(Altruism),帮助他人是不是完全不求回报在学术界还是一直有着争议的。
一派心理学家(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认为,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当我们看到别人遇险的时候,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才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心理。而另一派心理学家(Empathy-altruismhypothesis)认为,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自私,而是因为我们对对方的同情,为了让别人更好。也就是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
心理学家Robert Cialdini指出,他们的研究(见上文)虽然表明同情心能促进帮助行为。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自我主义(Egoism)。因为通过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得到好处和心理的释放。
而心理学家Dan Batson则坚持人们有纯粹的利他主义。我们会为了他人去帮助。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假装给受害者一个电击,当被试想象受害者受到的痛苦时,他们会主动提出愿意为受害者分担电击。Batson提出,在实验中研究者提示被试可以随时结束实验,但他们还是主动提出愿意为受害者受电击的痛苦。这么看来,就算被电击也要帮助别人,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呢。
某集芈月为了芈殊能脱险,假装是芈殊而引开追兵的做法。不管她是不是内心深处抱着让同族基因能保存下去的想法,怎么看都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啊!(应该不算剧透吧,嘻嘻。)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知名主持人汪涵曾经在一次节目录制中谈到,人到老年一定要有四“ 老” ,即老伴、老底、老窝、老友,足见朋友在汪涵心目中的地位。事实上,不同人的不同气场会吸引不同类型的朋友聚集到自己身边,下面这则测试可以预测你的身边会存在哪类的朋友,感兴趣的朋友不放测测看。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