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起来”的援助才会有效

日本是一个地震大国,全球20%的地震发生在那里,同时也是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在培养心理援助人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近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调查团受日本政府委托,与全国妇联合作,专程到四川来寻求合作项目。

与灾区群众交谈,和四川的政府官员及医学专家、教育专家探讨……在四川3天的现场考察、坦率交流中,针对四川在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中面临的困惑,调查团给予了不少建议。

“藏起来”的援助才会有效

在地震灾区,与“心理救援”有关的宣传和活动到处可见:开设“心理干预门诊”,开办灾区干部“心理干预培训班”,开展心理救援团体活动……然而,几乎所有的心理援助组织者都遇到了同样的困扰:受灾群众不愿说、不想说,更不愿意主动进“心理干预门诊”。

日本专家建议:不要在嘴上强调“心理援助”,而要把心理援助“藏起来”,这样才会有效。

心理援助怎样“藏”起来?;mdash;mdash利用日常的保健活动与受助人群沟通,和他们交朋友,彼此建立信任后再开展心理辅导。

在兵库县心理救助中心,这些日常保健活动包括免费为受助人群测量血压、寄存孩子、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等。他们还联系一些社区保健诊所,请诊所保健员在上门服务时“顺便”开展心理救治。

兵库县心理救助中心副主任加藤宽认为,对象不愿接受心理救助是正常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与精神病发生关系,对于痛苦的记忆,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回避、沉默与忍耐。”

一个繁琐的基础工作;mdash;mdash通过仔细走访,筛查出真正需要心理援助的人至关重要。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PTSD创伤应激障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具备自我恢复能力,只有大约10%的人群需要专门的心理援助。

日本专家加藤宽建议,尽可能通过媒体反复强调“大家出现的情况是事故下的;lsquo正常反应;rsquo,不要担心”,打消了受灾人群的顾虑,他们才会敞开心扉。[NextPage]

让学校成为儿童心理援助的主体

四川地震灾后,省教育厅成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组,指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伤亡家庭、灾区师生开展心理抚慰,并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但是,如何提高心理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仍然是困扰教育部门的问题。

日本专家建议: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救助活动,而不是依赖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地出台措施,这是青少年心理援助的一个根本和原则。

毛毛是刚刚在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一只大熊猫。日本专家特意为四川开展灾后儿童心理辅导制作了一部以毛毛为主角的动画片:毛毛惊恐地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别担心,我们住的房子非常坚固,地震是不会伤害我们的。”老师进来了,轻声告诉他,并教他怎样把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好朋友死了,我们怎么办呢?”站在好朋友的照片前,毛毛和同学们悲伤地哭了……

日本的有关调查显示,地震发生后3-5年是青少年心理辅导需求的高峰期。为此,日本建立了一套面向儿童的心理救助机制,开展救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

现在,“心理咨询员”已经成为日本学校的制度。“心理咨询员”通常是心理健康专家,他们每周一次来到学校开展辅导活动,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家长提出的困难和需求,给予他们在学生心理救助方面的建议。这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不要遗忘救援者的心理感受

一些心理医生对参与救援的部队官兵开展心理抚慰,对灾区干部的减压培训也日益受到重视。

日本专家建议:参与救援的军人、医护人员、志愿者、学校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等群体应受到高度关注。在经过巨大的灾难和超负荷工作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存在精神保健上的问题。

在阪神大地震之后,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些手记引起了心理卫生工作者注意。手记的作者是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由于未能及时扑灭居民区的大火,他们受到当地群众的严厉指责。这让消防队员感到“很难过、很压抑”。

类似的情绪不止存在于消防队员中。医护人员未能把某个受伤的生命抢救回来,政府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没有令民众满意……种种原因,使他们受到群众的批评甚至攻击。

兵库县在灾后13个月针对消防队员的调查显示,在早期派遣、驻扎灾区、救灾地内部3种情况的消防队员中,驻扎灾区的消防队员受打击最大。

日本专家强调,救助者一定要深入了解受助对象的情况,因为“心理救助的根本在于替对方着想,提供满足对方真正需求、帮助对方摆脱困境的服务”。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地震后心理援助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面死亡接纳惊恐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时候,无人可以真正做到不去惊慌。内心泛起的惊恐感受无疑是身体的一种本能保护。惊慌其实并不可怕,但惊慌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程度却是不一样的。在地震中遇难的群众们首先就是接受现实,接纳暂时的恐惧。告诉自己没什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