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对于一个自杀率高达10~15%的疾病——。我们对于它的认知几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种种“以谬传谬”流传民间,害人不浅。
谬误一:只有“矮矬穷”才得抑郁症!
张国荣、小甜甜布兰妮、笑星罗宾威廉姆斯、崔永元……。加上最近刚刚离世的明星乔任梁。较高的社会地位,优渥的经济条件,并没有截断“抑郁症”对于上述名人的侵袭。经济条件并不左右抑郁症的患病率增高,甚至相反,许多被曝出抑郁症的名人,都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不无心酸的开玩笑说“没得过抑郁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混上流社会”!
谬误二:抑郁症就是当事人想不开,想开了就没事了。
“想不开”本身就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症状,当事人的挫折感、无助感甚至绝望感,就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就像肺炎患者的发烧咳嗽一样。因果关系是先有抑郁症,后才有“想不开”。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先出现抑郁症状,接着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导致工作生活受挫。比如抑郁症状加重,难以胜任工作,难以适应社交等等,反过来继续加重当事人的挫折感。
谬误三:所谓“抑郁症”就是意志薄弱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常年单脚站立写作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不可谓不意志坚定,名作《老人与海》更是被视为坚强意志人定胜天的典范之作。但他依然因为严重抑郁症的困扰,最终吞枪自尽。
疾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要再用意志薄弱去指责抑郁症患者了,那只会让抑郁症更加污名化导致他们羞于救治耻于求医。
谬误四:“抑郁症”就是受到了太多不良的刺激,避免刺激修身养性就好了。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让当事人在没有图形视觉(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觉(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到干扰,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现象。
人是环境的动物,既然我们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那么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脱离环境刺激而正常健康的生活。
谬误五:“抑郁症”就是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吃药会让人变傻。
如果把“心药”理解为心理治疗的话,心药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光有心药是不够的。
简单来说,大脑的运作机制是一个电化学过程,其中重要的生化物质比如“多巴胺”、“五羟色胺”的运转和代谢,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与思维。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基本上就是作用于这些生化物质,调节他们的运转和代谢,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局限和个体化差异,但中重度抑郁症,没有药物治疗,是很难自我控制的。吃药不会让人变傻,不积极治疗,任由抑郁症发展加重,当事人的大脑就会像生锈的机器一样运转不灵,这个时候才会让抑郁症患者看上去变得有些呆傻。
本文系霍云翔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