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源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他已经宅家5个多月了。目前,有5门功课“挂科”,为了可以顺利毕业,他要在家里复习好这5门功课通过补考。
然而在家的学习并不顺利,父母经常去马源房间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如果他白天睡觉或者早晨起得比较晚,就会被唠叨:“怎么还不复习,再不复习怎么毕业,不毕业的话怎么养活自己……”父母每天的唠叨让马源觉得压力特别大,尝试和父母沟通的时候,没说几句就会吵起来。
马源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并非个案。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众多大学的寒假从严冬拖到了酷暑。有大量的非毕业生春季学期将无法返校,这意味着他们还得继续宅在家里。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两代人在家长时间相处,让一些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强势的父母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由于“挂科”较多,马源是班里辅导员重点关心的对象。辅导员除了经常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也关注疫情期间他的心理健康状况。马源经常向辅导员诉苦:“家里实在没法学习,快要待不下去了。”
紧张的关系不仅困扰着马源,也让马源的爸爸很着急。5月下旬,马源爸爸利用自驾带孩子返校拿东西的机会找辅导员聊了聊。
马源评价自己的爸爸是一位想做什么事就一定会做成的人,别人无法阻拦。马源爸爸想要见辅导员那天,辅导员正好忙于毕业生的返校事宜,明确表示没有时间见家长。但马源爸爸在学校门口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7点半――辅导员加班结束。
从孩子小时候到即将到来的大学毕业,马源爸爸和辅导员一直聊到了晚上10点。马源上高中时,爸爸不顾他的反对,强行让他转到一所更好的学校,不仅让马源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同学,还让他的成绩从“鸡头”变成了“凤尾”,马源对此一直心怀芥蒂,父子关系也因此产生了裂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曾接待过众多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问及这些家庭里的父母有何共性时,她列出的第一大共性就是父母强势,这容易让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不听孩子的意见、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并由此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抗”。
蔺秀云分析说,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学识都更丰富,因此在和父母相处时,有更强烈的愿望希望被尊重或者被看作大人进行平等交流。强势的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还严厉管教已经成人的孩子,冲突在所难免。
疫情对亲子关系是双刃剑
3月1日开始,蔺秀云及其家庭与儿童研究团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1万余人开展了疫情下家庭关系状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疫情对亲子关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亲子关系面临了一些挑战,另一方面积极的变化也随之发生。
蔺秀云进一步分析说,从1月23日开始,全国绝大多数人开始“待在家里”,这让多数家庭原有的结构和互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家长有更多时间来监管孩子的学习和娱乐,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更多干涉。这些改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创造了可能。与此同时,家人们也有了更多时间待在一起,分享生活经验与快乐,更加珍惜亲情。
在疫情的影响下,马源和爸爸以另一种方式达成了和解。当马源爸爸和辅导员倾诉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不愉快时,其实已经开始反思自己当年执意让孩子转学是不是太强势,以及平时和马源的沟通交流是不是太着急。辅导员建议爸爸,应该多听听马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目前最重要的是齐心合力让孩子按时毕业。
而马源在和辅导员交流中,也回忆起自己看病时,爸爸都是半夜起来去医院排队挂号的场景。马源明白爸爸对自己的爱,只是在沟通中有时会情绪失控,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当父子俩都和辅导员进行了倾诉后,父子之间已经开始了理解与包容。
疫情中,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很关注,其具体工作往往由辅导员执行。冯晓敏是青岛理工大学的一名辅导员,从3月初,她就开始找班里的同学了解情况,隔三差五的聊天让学生和她变得亲近起来。由于年龄相差不多,学生们有些烦恼也愿意找她倾诉,曾有位男同学因为失恋在电话里嚎啕大哭了半个多小时。
和父母相处不融洽,也是学生们咨询冯晓敏的一大主题。“常有学生觉得爸妈看自己不顺眼,所以就经常来问什么时候开学。”经过和众多学生及家长的交流,冯晓敏觉得学生和家长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沟通不到位。“有时候多说一句话,就能少一个误会。很多问题是一个个误会攒起来的,尤其是一些男同学,和爸妈的沟通可能会更少一些。当沟通壁垒打破,误会消除,关系就会变得融洽一些”。
要理解对方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还要继续宅在家里的大学生该如何缓解和父母的紧张关系?有些建议告诉学生,要消除自身的叛逆心理,不和父母顶嘴,主动做家务,改变一些行为习惯等,蔺秀云说,缓解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家庭关系不能只聚焦于这些行为层面,很多到她这里求助的人表示,其实他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做不到,“因为情绪顶在了那里,让他们不想那样做,或者他们会说,‘我做一两次可以,但是做多了就会心理不平衡,情绪又会卡在那里’”。
蔺秀云强调,缓解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首先要透过行为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明白对方这样做的原因。由家庭治疗学者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上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浮在水面的冰山。
“在家庭互动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聚焦于对方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哪儿做得好,哪儿做得不好。很少去探讨对方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蔺秀云分析说,当家长或孩子发脾气、咆哮时,可能就是当时的情景或行为让其感受到了痛苦,痛苦的情绪往往不会直接表现为痛苦状,而是上升为愤怒和斥责。
蔺秀云补充说,其实绝大部分家长的一些言语行为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难受,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使然。除去家长这层身份,父母只是普通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大学生们要理解有时候父母不是不想做到,而是不能做到。
蔺秀云指出,如果可以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了解情绪背后的真实诉求,沟通就会容易很多。落实到行为层面的改变,蔺秀云给出了“让对方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的方法,任何人都希望在一段关系中被尊重、被喜爱和被肯定,“当你想让爸妈做哪些行为时,就要往这个方向多鼓励、表扬,或者做出一些积极的、让对方舒服的回应;反过来,爸妈希望孩子做哪些行为时,也可以通过这些积极的反馈去引导”。
(为了保护隐私,文中马源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压力已成为多数学生所困扰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学习压力成了不少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 一、心态很关键 正确面对学习压力,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所谓积极向上的心态,就是摒弃掉消极悲观的情绪,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