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5/2021

抑郁症不仅是情绪差

  疑问1、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答:抑郁症不是普通的悲伤、失落,更不是矫情、故作姿态。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且现在有一大把的证据表明,它有器质性的基础,也可以影响全身的各个器官。
  如果按照抑郁症的定义来说,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也就是说,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而且不论个人处境如何,这种情绪低落的表现不能得到改善;除了情绪低落外,患者还会出现快感缺失、动力丧失等一系列表现;这种情绪低落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也可能找不到非常明确的诱因。
  疑问2、抑郁症是因为一个人太矫情、太软弱,凡事想不开引起的吗?
  答:你觉得一个人情绪不好、性格软弱,或者犯矫情装病,这些能让他的大脑出现萎缩吗?
  显然不能吧。可抑郁症患者大脑的海马区却会出现萎缩,虽然这种脑部萎缩在用药治疗后可以缓解、逆转,可它无疑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引起大脑功能改变,以及情绪低落的客观疾病,而不是人们一般所想的“想不开”、“闹情绪”。
  所以请不要盲目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坚强一点”,请理解他们。你会觉得一个心脏病患者说自己“没力气、情绪不好”是矫情吗?其实抑郁症患者和其他患者并没有不同,他们是生病了,而不是故意闹情绪给你看。
  疑问3: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答:具体的原因还不明确,可是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却在不断深入,医生们也发现了一些相关的机制。
  第一个就是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紊乱假说,通俗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的一次内分泌失调。我们大脑会分泌许多神经递质,它们不仅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起到调节情绪的效果,比如5-羟色胺就是让人感觉愉悦的一类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出现异常变化,你的大脑就可能因此丧失了“追寻快乐”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关注的一个机制。
  第二个是海马再生障碍假说。上面不是提到抑郁症患者大脑海马区会萎缩吗?这就是海马再生障碍可能的一个表现。海马区是参与情绪和认知调节的重要功能区,当它出现异常,你的情绪条件当然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则是营养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我们大脑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当这种因子分泌减少,也可能会引起情绪调控方面的异常。
  不过,按照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其实应该是同时具备个人的生理、心理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它往往是几个条件交互作用,最后导致发病。
  疑问4:性格内向悲观的人容易发生抑郁吗?开朗派是不是就安全过关?
  答:一个人的性格和认知特点,对于抑郁发生的风险肯定是有影响的,同时,抑郁本身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模式。
  举个例子,同样给一个人看“快乐”和“悲伤”的表情图,一个抑郁症患者对于“快乐”表情图往往无动于衷,对于“悲伤”表情图却感受深刻,这就是认知模式不同对于情绪的影响。
  一个生性悲观、看事情总盯着负面影响看的人,他的情绪当然容易走向不好的一面,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发生抑郁的风险。
  性格内向本身倒不是坏事,也并不代表一定容易发生抑郁,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和外界沟通减少,所以遇见一些大问题时,不容易寻求到外界帮助,这种情况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就会上升。
  不过,性格和认知模式只是一个风险因素,并不代表性格内向、悲观的人一定会发生抑郁;反过来说,性格开朗的人也未必都安全。看看前一题里提到的3个假说,就算你性格再开朗,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吧?只能说,开朗乐天派相对风险小一些,但当抑郁真的找上门时,开朗派也可能中招。
  疑问5:我们听说过产后抑郁、老年抑郁,抑郁到底有多少种类?
  答:那要看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
  比如对于女性来说,产后、更年期是两大容易出现抑郁的时间。因为此时女性体内内分泌水平变化剧烈,情绪也容易发生波动,加上生活上也处于应激、转变期,所以抑郁症发生风险增加。
  老年抑郁是相对儿童、中青年来说,这个年龄段发生抑郁和老人身体衰弱、大脑功能衰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还可能和老年痴呆有一定关联。
  疑问6:现在抑郁症发病率到底有多高?
  答:国际上认为一般人群中抑郁症比例在9%-15%,中国的患病率略低,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模式改变,患病率有所上升。
  疑问7: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法?“话疗”有效不?
  答:对于抑郁症,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心病,陪他多聊聊、散散心应该会有好处。
  可是遗憾的是,心理疏导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帮助是有限的。那些有明确生活事件诱因、病情程度较轻,或者出于康复期的患者,心理咨询疏导效果较好,但对于诱因不明、程度较重的患者,单纯靠心理疏导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临床更倾向于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包括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后者就是使用抗抑郁药。
  许多人对于药物治疗怀有恐惧,可你觉得高血压患者应该吃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应该吃降糖药吗?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同样也是合情合理的。
  疑问8:抑郁症和自杀到底有多远?
  答: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而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的风险也是不同的。比如你能想到,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高危险期,不是在他病情最重的时候,反而是他病情逐渐开始康复的时候吗?
  这是因为抑郁症有一个特点,叫做“动力丧失”,换句话说就是做什么都没力气,提不起精神,这其中也包括自杀。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时候,可能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也无力自杀。
  相反,当抑郁症患者进入康复期,体力上开始恢复,可是情绪并没有完全得到改善,仍旧可能出现冲动的自杀行为。更糟糕的是,此时许多家属觉得患者病情好转,松了口气,看管也不到位,悲剧就在此时发生了。
  另外,抑郁同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比单纯抑郁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比起下午和晚上,清晨是自杀的高风险期;有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病,有自杀家族史的患者,也都是自杀的高危险人群
(来源:新浪网)
  疑问1、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答:抑郁症不是普通的悲伤、失落,更不是矫情、故作姿态。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且现在有一大把的证据表明,它有器质性的基础,也可以影响全身的各个器官。
  如果按照抑郁症的定义来说,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也就是说,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而且不论个人处境如何,这种情绪低落的表现不能得到改善;除了情绪低落外,患者还会出现快感缺失、动力丧失等一系列表现;这种情绪低落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也可能找不到非常明确的诱因。
  疑问2、抑郁症是因为一个人太矫情、太软弱,凡事想不开引起的吗?
  答:你觉得一个人情绪不好、性格软弱,或者犯矫情装病,这些能让他的大脑出现萎缩吗?
  显然不能吧。可抑郁症患者大脑的海马区却会出现萎缩,虽然这种脑部萎缩在用药治疗后可以缓解、逆转,可它无疑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引起大脑功能改变,以及情绪低落的客观疾病,而不是人们一般所想的“想不开”、“闹情绪”。
  所以请不要盲目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坚强一点”,请理解他们。你会觉得一个心脏病患者说自己“没力气、情绪不好”是矫情吗?其实抑郁症患者和其他患者并没有不同,他们是生病了,而不是故意闹情绪给你看。
  疑问3: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答:具体的原因还不明确,可是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却在不断深入,医生们也发现了一些相关的机制。
  第一个就是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紊乱假说,通俗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的一次内分泌失调。我们大脑会分泌许多神经递质,它们不仅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起到调节情绪的效果,比如5-羟色胺就是让人感觉愉悦的一类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出现异常变化,你的大脑就可能因此丧失了“追寻快乐”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很关注的一个机制。
  第二个是海马再生障碍假说。上面不是提到抑郁症患者大脑海马区会萎缩吗?这就是海马再生障碍可能的一个表现。海马区是参与情绪和认知调节的重要功能区,当它出现异常,你的情绪条件当然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则是营养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我们大脑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当这种因子分泌减少,也可能会引起情绪调控方面的异常。
  不过,按照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其实应该是同时具备个人的生理、心理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它往往是几个条件交互作用,最后导致发病。
  疑问4:性格内向悲观的人容易发生抑郁吗?开朗派是不是就安全过关?
  答:一个人的性格和认知特点,对于抑郁发生的风险肯定是有影响的,同时,抑郁本身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模式。
  举个例子,同样给一个人看“快乐”和“悲伤”的表情图,一个抑郁症患者对于“快乐”表情图往往无动于衷,对于“悲伤”表情图却感受深刻,这就是认知模式不同对于情绪的影响。
  一个生性悲观、看事情总盯着负面影响看的人,他的情绪当然容易走向不好的一面,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发生抑郁的风险。
  性格内向本身倒不是坏事,也并不代表一定容易发生抑郁,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和外界沟通减少,所以遇见一些大问题时,不容易寻求到外界帮助,这种情况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就会上升。
  不过,性格和认知模式只是一个风险因素,并不代表性格内向、悲观的人一定会发生抑郁;反过来说,性格开朗的人也未必都安全。看看前一题里提到的3个假说,就算你性格再开朗,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吧?只能说,开朗乐天派相对风险小一些,但当抑郁真的找上门时,开朗派也可能中招。
  疑问5:我们听说过产后抑郁、老年抑郁,抑郁到底有多少种类?
  答:那要看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
  比如对于女性来说,产后、更年期是两大容易出现抑郁的时间。因为此时女性体内内分泌水平变化剧烈,情绪也容易发生波动,加上生活上也处于应激、转变期,所以抑郁症发生风险增加。
  老年抑郁是相对儿童、中青年来说,这个年龄段发生抑郁和老人身体衰弱、大脑功能衰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还可能和老年痴呆有一定关联。
  疑问6:现在抑郁症发病率到底有多高?
  答:国际上认为一般人群中抑郁症比例在9%-15%,中国的患病率略低,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模式改变,患病率有所上升。
  疑问7: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法?“话疗”有效不?
  答:对于抑郁症,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心病,陪他多聊聊、散散心应该会有好处。
  可是遗憾的是,心理疏导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帮助是有限的。那些有明确生活事件诱因、病情程度较轻,或者出于康复期的患者,心理咨询疏导效果较好,但对于诱因不明、程度较重的患者,单纯靠心理疏导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临床更倾向于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包括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后者就是使用抗抑郁药。
  许多人对于药物治疗怀有恐惧,可你觉得高血压患者应该吃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应该吃降糖药吗?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同样也是合情合理的。
  疑问8:抑郁症和自杀到底有多远?
  答: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而在抑郁症患者中,自杀的风险也是不同的。比如你能想到,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高危险期,不是在他病情最重的时候,反而是他病情逐渐开始康复的时候吗?
  这是因为抑郁症有一个特点,叫做“动力丧失”,换句话说就是做什么都没力气,提不起精神,这其中也包括自杀。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时候,可能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也无力自杀。
  相反,当抑郁症患者进入康复期,体力上开始恢复,可是情绪并没有完全得到改善,仍旧可能出现冲动的自杀行为。更糟糕的是,此时许多家属觉得患者病情好转,松了口气,看管也不到位,悲剧就在此时发生了。
  另外,抑郁同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比单纯抑郁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比起下午和晚上,清晨是自杀的高风险期;有严重躯体疾病、慢性病,有自杀家族史的患者,也都是自杀的高危险人群
(来源:新浪网)

上一篇:如何判断是否患上抑郁症?下一篇:姜涛:揭开抑郁症黑箱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我与学生13年的苦涩恋情

倾诉人:严富男老师 时间:4月19日 倾诉方式:QQ聊天 女人私房话编辑:奇奇 往事不堪回首。认识薛灵,还得从13年前我做教师的时候说起。 那是1994年夏天,农村出身的我在北京读了四年本科后,回到湖北老家,在小县城里做起了中学教师。 第一次注意到薛灵,是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