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案例
小赵今年30出头,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与绝大部分80后一样,他一直喜欢向多数人看齐。几年前他与家人咬牙贷款买了房,房贷还未还清,眼见身边好友、同事都有了“私家车”,他又开始起车子的问题。为了让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能够有更好的生活,他在外兼职,天天忙到天昏地暗,辛苦打拼下来的钱还了房贷,也终于买了一辆不算好但也不坏的车,然而环顾四周,好友又已经着手买第二套房,生第二个孩子。
他与心理咨询师说话时语速很快,期间不停地一次次举杯喝水,谈到目前的“”情绪,他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快乐不起来,我担心很多事情,害怕明天,害怕未来,害怕失去工作,甚至害怕有一天自己和家人得重病……”
适度忧虑对工作有好处许多人无法正常区分“忧虑”与“”。其实,一般的“忧虑”不用担心,因为我们人人都会经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适度“忧虑”在工作中并非坏事,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与适度忧虑者共事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他们工作认真仔细且非常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将工作的失误率降到最低。
“忧虑”常常有这3个特征:
1、和日常生活相关。比如,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有足够的钱,对未来不确定等等。
2、常是慢性的,轻微的,不影响各种日常活动。
3、不伴有明显的身体征兆(如长期的、肌肉等)。
“”也有可能是因为过度的“忧虑”而导致的,它一般有这4种特殊性:
1、常常会伴随“”、“害怕”,甚至是“强迫”想法或行为,比如不停地洗手,过一会儿就要看看水龙头关了没有。
2、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过于有序、整洁、守纪,这些都会诱发强迫症的危险。
3、的家长会把症的行为渗透到孩子身上,因而让孩子产生害怕被关禁闭,害怕生病、害怕动物的。
4、筋疲力尽,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件都持续地担心,甚至会伴随身体反应:如失眠、肌肉(疼痛)、躯化(皮疹、结肠炎)、反应(心跳)等,那么你就要高度注意了。
02
我们为什么“”
“”的根源在哪?它与哪些因素相关呢?其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并不像、愤怒、悲伤那样是单一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综合性情绪,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关系密切,甚至受饮食营养等间接影响,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了解焦虑形成的根源,才能帮助我们改变对待焦虑的态度,不再预支痛苦。
根源一:喜欢关心“未来的事”
首先,“焦虑”不同于“”。通常指向过去,而指向未来。容易焦虑的人关注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会发生的,带有不确定性的事情。“如果我考研,就会更难嫁人,因为男人不喜欢比自己学历高的女性……”,“如果按原计划旅行,在旅途中撑不住怎么办?”,“如果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就不会升入重点小学,就考不上好中学……”诸如此类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的想法,都是源于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
根源二:“自我实现”的误区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未来”以及“自我实现”的定义做了并不恰当的注解。心理治疗师马尔泰曾这样说,“从少年时期,我们就要不时回应大人们的要求:你先要通过中学会考;长大以后,他们又一再地说:幸福就是拥有更多、更好、更贵的东西。”天长日久,这些灌输使我们失去了享受现在的能力,我们将“幸福”与“未来”、“成功”、“自我实现”挂钩,然后发现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不可掌控,“”情绪便自然而然地如影随形。
根源三:新科技、新
当下,我们享受着一切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我们同样承担了不可预测的未来带给我们的感。法国精神科医生克里斯朵夫?安德烈这样总结到,其实“我们生活的年代远不如其他的年代危险。但是很可能更让人,因为它更复杂了,因为我们更容易处于一种不可预测的、迅速的变化发展的恐慌心理之中”。每一项为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新技术、新应用,都同时带来了新的焦虑。
03
对抗3步走
第一步:
很多职场人都有的情绪状态,经过对号入座,你也许觉得自己也是焦虑族的一员,为此而更加忧心忡忡。其实焦虑只是人们对于要来临的危险或问题有意识地等待,它是我们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也是众多负性情绪中较轻的一种。用大白话来说,焦虑根本就“没什么”,先从战略上藐视它――这就对了!
第二步:
给自己提下面这几个问题,并作出回答。很多时候,当你跳出思维的框架去看待所有面对的问题,把内心的“”去具体化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答案并非你之前所想象的如此令人不安。
1我的悲观预期一定是真的吗?
2我是不是真的在自寻烦恼?
3在这种情况下,我能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第三步:
“放松”实践,能帮助你在时找到舒适感。放松之后再面对你要处理的问题,就会感到非常清醒和松弛。其实,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选择“放松”的方法,瑜伽,冥想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1深呼吸,最好是腹部深呼吸。吸气时数一,呼气时数二,用几秒钟时间注意自己的感觉。
2放松:先放松你的脚趾,然后再放松整个足部。重复一遍。
3再放松小腿、大腿、腹部、胸部、双手、双臂、双肩、脖子、后脑、耳朵、脸、眼睛,按照此顺序依次放松一遍,大概用10~20分钟。
Tips:
以上步骤是针对未产生生理不适或“”“强迫”等情绪和行为的人适用。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的症状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一定要尽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被人孤立、不合群。特别是上学的时候,有时因为性格上原因或者因为家境差异,会被人嘲笑、孤立。那么今天小编来教你几招,如何与人交往,轻松交朋友。 和什么人在一起都没话题,自己独来独往,别人就会觉得你很不合群,不合群该怎么办? 1、学会正确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