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7/2021

失败是成功之母?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家长信奉挫折教育,认为孩子应该只有在家经历了足够的打击之后,到社会上才能适应;又或者,家长想要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精神,即使孩子已经拼尽全力了但家长还是不满足……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非但正面效果微弱,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他用狗作为研究对象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塞利格曼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信号音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经过多次实验后,实验者在给予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可是此时信号音一响,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因为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或许也经历过这样的无助,自己明明努力了很久,却始终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开始感受到自己似乎抵抗某种“决定命运的力量”。而一旦开始相信这种“命运的安排”,便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甚至不再乐观,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挣扎”了呢?这种“习得性无助”还有救吗?

首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即我们是不是错误地高估了任务的难度或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或是将一时的困难想象成了永久的困境?其实,我们应该优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并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作为“正强化”来激励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胜利,找回对于生活的控制感和选择权,这样才能够逐渐担负起责任去挑战更大的任务。另外,尝试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真诚、具体且积极地给予自我暗示,从中慢慢地找回自信。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曾经历比较重大的应激性事件,或者担心自己有症,建议优先寻求专业诊断和帮助。根据前人的研究,重新进行归因训练和认知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习得性无助。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领域,认知行为疗法也经常被用来治疗症和改善习得性无助状况。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心身医学门诊主任、资深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适婚年龄公式:(N﹣P)×0.368+(P)

  感情问题“公式化”   最近,澳洲学者推出了适婚年龄的公式,据称,很准,很多男性都在潜意识下不自觉的实践中。公式如下:最初开始考虑结婚的年龄(P),你认为的最迟结婚期限(N)。适婚年龄公式:(N﹣P)×0.368+(P)   婚姻理想公式   其实,在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