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形势大学生心理压力如何缓解

 

  随着高校逐步扩招,将有更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高校教育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大学生“包工作”的现象将不存在。且高校录取方式多种多样
,学生经济上有差异。种种变化会使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压力。有必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所谓压力指环境对人的要求与人去应付这些环境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导致严重的精神负担,从而产生压力。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毕业后出路在何方,将是大学生四年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他们从入校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技能平平、社会背景、家境一般的学生
,压力更大。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下岗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因为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生活压力,这种大学生将面临消费带来的压力
,有些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整日忧心忡忡,他们的压力更多的来自成人感受,希望自己能早日帮助家庭,但又力不从心。再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希望子女早日成材,而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于是一种学生怕自己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挨责备而产生压力;另一种学生则怕因此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这种人心理压力则更大。

  (三)来自学校的压力。首先,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大学有较大差距,无论学校的硬件或软件,现实中的这些东西和他们所想的不一样
,产生心理落差,从高中到大学,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专业性相对突出,专业课占居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觉得学习负担加重
,感到了压力很大。

  其次,是竞争压力,大学中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在学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竞争、各种社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高低的竞争、班干部竞选、学生会、团干等各种各类繁多的竞争
,会使每位同学感到压力就在身边。

  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毕竟是外来因素,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压力,所受程度不同,这就和个体个性有关。比如同样的环境,有人能适应
,有人格格不入,有人能合作,有人则孤僻独来独往。个性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好胜的强期望值过高的人或自卑感严重的人
,所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些。

  二、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而产生动力,使个性良好发挥。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其它任何影响因素更多地消耗学生的能量
;压力能毁灭自信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能,压力还能引起人际关系冲突。过度的压力是一种潜在的、持续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源。

  三、缓解压力的对策

  由上所述,可见大学生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存在的,而过度心理压力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我们可以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不作过高要求,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
;开展爱心活动,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缓解压力。  3、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调节自身压力
,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定位准确,扬长避短。尤其在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上,他们在中学阶段,一般有心理优越感
,而入学后仅只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对此,大学生们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接纳自我。

  (2)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要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并且要常问自己“来大学干什么”“今后要成为怎样的人”等
,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3)确立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大学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状
,看到别人有条不紊地学习工作,便会产生压力。所以大学生必须给自己确立学习奋斗的目标,从心理等角度来讲,有一个明确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的最频繁时期,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将会做出出走、自杀等消极反映。因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找出缓解方法,就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照顾越多孩子心理越脆弱?

  案例一:一个5岁孩子,由于妈妈是她所在幼儿园的教师,上幼儿园时一直被老师“特殊照顾”,可上学前班以后,没有了“特殊照顾”,她便有一种失落感。在一次被老师批评之后,竟闹着不再上学。  案例二:一个7岁的孩子,一次跟同学讨论问题时,同学说:“这么简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