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恋最早的印象是很多年前表姐兴奋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同性恋是遗传性的。”当时我们只是把同性恋当成怪胎。同学们喜欢聚在一起嘲笑那个总是和女生玩的男生,”他是同性恋”。我们不在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是否会有困难,只是觉得很有趣。但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朋友,我们意识到同性恋是一个如此大的群体。
写到这里,我回头问室友,”你身边有很多同性恋吗?我知道。””多啊。”她随便回答。”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嗯嗯,不好说……他们都很文艺。”她在”很文艺”那里强调了一下。”很潮,不是吗?””嗯,他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同性恋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表,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发表在《心理科学进步》上的一篇研究《男同性恋身体形象:特征与理论分析》[1](张春雨、魏佳等,2012年)指出,男同性恋在身体不满和身体监督方面明显高于异性恋。当他们评估自己或其他男人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表面和外部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特别关注自己外表的人有同性恋倾向。
同性恋的原因非常复杂。公众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同性恋是遗传的、自然的、不可改变的。我认为这种解释之所以如此被认可,可能是因为这种解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性取向人群之间的冲突。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好地接受自己——这是天生的,不是我的错,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对其他人来说,他们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同性恋,因为同性恋不再是病态的,而是不同肤色的人。
然而,心理学对同性恋的原因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然后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完全解释这种现象,但这些不同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些解释可以分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神经生理三个方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固有表现-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本能的性欲欲望,并对同性父母产生敌意。如果你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那么个人的性取向就可以正常发展,否则个人可能会有性欲错误。这个理论会让人们想到一些例子,比如一些与母亲特别亲密的男人,最终找到一个类似父亲角色的同性作为他们的伴侣。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的。例如,如果一些个体在异性恋经历中遇到挫折,并在同性恋经历中得到满足,那么他/她就有可能发展成同性恋。或者,如果一个人的第一次性行为是由同性引起的,并且有一定强度的兴奋(小一注:或者由于环境的限制,他/她周围都是同性恋,如男子学校、女子学校和军队。一旦他/她与同性发生关系并体验到强烈的快乐),他/她可能会在性和同性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发展成同性恋。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人突然改变性取向的现象。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看,一些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同性恋的共发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obinson等(2000)对男同性恋食指与中指的比例的研究表明,男同性恋食指与中指的比例明显低于男异性恋。以往的研究表明,食指与中指的比例与产前雄激素的水平呈负相关,与雌激素的水平呈正相关。这间接表明,产前高水平的雄激素很容易导致同性恋。
同性恋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一直都是。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或西方。自4000年前的古埃及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以来,同性恋现象已进入历史记录。当代人类学研究还发现,在许多原始部落中,同性恋受到高度赞扬,甚至在20世纪,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然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像他们这样的人没有繁殖能力,或者不太可能繁殖后代。如果一个基因不能帮助这个种族的繁殖,甚至危及这个种族的繁殖,那么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人类的进化史上。但为什么同性恋现象总是存在呢?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一些同性恋进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假设。
#断背山剧照
混合优势理论
该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同性恋进化的潜在机制。它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隐性基因获得遗传,因为它具有高适应性的第二个特征。这个假设是第一个原因Hutchinson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在隐性基因的存在下,杂合等位基因在适应性方面优于纯合等位基因。镰刀细胞贫血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镰刀细胞不仅很少表达隐性贫血症状基因,而且可以提高基因携带体对疟疾的免疫力,这是杂合优势(Kirby,2003)。
倡导同性恋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同性恋没有生殖意义,但其基因本身具有其他高适应性特征。McKnight根据这一机制,研究了男性同性恋者的一些特征,并提出了女性控制同性恋基因的外观率的假设。女性更容易被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所吸引,因为这种复杂的异性恋男性更敏感、更有创造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但当面对那些非常明显的同性恋男性(小注:太女性)时,女性通常更加谨慎,拒绝把她们作为伴侣,因为她们会降低后代的繁殖适应性(Kirby,2003)。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性恋基因继续存在,也可以解释异性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总是占上风的现象。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首先是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问题。此外,该理论没有进一步指出同性恋基因的第二个特征。
女性多产理论
女性多产理论认为,男性同性恋姐妹的生殖能力比一般水平更强,因为她们携带同性恋基因,她们的高生殖成功率只是弥补了男性同性恋个体的生殖缺陷。
Trivers和Rice认为同性恋基因附着在X染色体上,而携带该基因的女性生殖力更强。X染色体存在于女性体内的概率是它存在于男性体内的两倍,虽然对抗性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某一性别的适应性,但它却可以提高另一性别的适应性,因此一个性别等位基因如果能够有助于女性的生殖能力,那么它即使对男性的生殖能力有两倍的损害,也仍然能够留存下来。另外Camperio-Ciani(2004)发现,与男性异性恋相比,男性同性恋姐妹有更多的后代。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显然有利于女性的生殖成功,但不利于男性基因的传播。King(研究发现,其他男同性恋亲属也有更多的家庭成员。
和杂合优势理论一样,这一理论也存在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的问题。虽然在观察一些动物的行为时确实发现了这种机制,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同性恋男性的姐妹生殖力高于异性恋男性。此外,如果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男性同性恋的发生,那么似乎很难说服女性同性恋的存在(注:也许女性同性恋的兄弟有更多的后代:P)。
超突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同性恋的吸引力与基因有关。同性恋的特殊基因结构具有超突变性,使同性恋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尽管不符合进化的基本假设。
家庭选择理论
Weinrich和Wilson(1975)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家庭选择理论模型解释同性恋的进化机制。理论模型认为,同性恋基因可以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因为同性恋者对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投资,以弥补他们放弃繁殖的损失,这些家庭的后代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注:如果熊的叔叔是g,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ay,如果没有孩子,他会更加关注家里的年轻一代——比如熊,那么熊的后代可能会携带同性恋基因)。
一些研究支持亲族选择理论。Ruse(1982年)发现,有权势或特殊职位的同性恋者(如牧师和萨满)有增值资源,这使他们更倾向于帮助亲属。
联盟形成假说
Muscarella 2000年,系统地提出了联盟形成的假设。理论认为,同性行为有助于同性之间形成长期的联盟关系,同龄人和社会地位高的同伴可以增加个人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同时,当其他个人入侵时,联盟也可以发挥帮助抵抗的作用。所以同性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生存策略。
父母操纵理论
80年代初,Ruse认为父母的操纵可能是同性倾向进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父母非常关注后代在遗传中的作用,但哪个孩子传递并不重要,最大限度地遗传基因也很重要。因此,父母可能会减少后代的生育机会,培养他们成为同性取向,作为家庭抚养孩子的助手,并试图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他们认为生殖力更强的孩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遗传遗传。
该理论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有关出生顺序对同性恋的影响的研究。Blanchard发现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和男异性恋有更多的兄弟,出生顺序明显落后于男异性恋。统计显示有14.8%到15.2%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可能是由出生顺序效应引起的。每多一个哥哥,哥哥是同性恋的概率可能会增加33%而且,如果哥哥比例越高,这些男同性恋的女性特征就越明显。
可以看出,对同性恋的解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有的是基因遗传,有的是潜意识,有的是社会文化。这些人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可能并不重要。存在是合理的。可能是性错误,也可能是真实的自我。随着社会的日益包容和开放,我认为任何类型的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中过上幸福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在为期一个月的办公室暧昧特别调查中,共有上万名职场白领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