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半男孩做错事就自打耳光 这是不是心理问题?

    读者徐先生来电:我儿子今年4岁半,半年前他犯了个小错,我让他自己打自己,自我惩罚一下,当时我也是无意识,就想让他知道自己不对。结果之后,碰到一点点事情,他就马上打自己。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会这样,稍微犯了点小错就自我惩罚。今天,他和一个小女孩骑自行车,不小心碰倒了小女孩,小女孩哭了,我们让他道个歉,结果他又开始打自己的脸。我看了烦都烦死了。请快报帮帮忙,能不能找个儿童心理专家给我们指点一下,孩子再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可能是第一巴掌打坏了

  徐先生的儿子周岁4岁半,上幼儿园中班。半年前上小班时,爱上了少儿频道,每天放学回家看2小时左右。

  有天放学回家,徐先生和孩子妈做饭,儿子在客厅看少儿频道;饭吃好,接着还是少儿频道。妈妈叫儿子换成新闻频道,儿子不想换,把遥控器往地上一摔。徐先生火了,批评儿子后罚他站在墙边,随口说了一句:“知道错了,你就自己打自己一下!”

  这一打坏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天早上儿子不想上学,被徐先生批评后感觉犯了错误,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徐先生被吓到了,赶紧制止,告诉他不能这样打自己,爸爸妈妈看了会伤心的。

  那以后,只要徐先生批评严厉点、语气重点,儿子就会打自己,制止很多遍都不听。徐先生变得担心起来。

  还不算心理问题只是行为偏差

  省儿保儿童心理科主任李荣医生说,这位小朋友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心理问题。学龄前儿童,在心理结构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行为表现偏离正常,这种暂时的心理偏差是比较普遍的。李医生说家长很在意纠正孩子暂时性错误,其实是反应过度了。

  杭州市第七医院儿童心理研究室主任朱晓华医生说,四岁多的小朋友正处于模仿年龄段,没有正确判断力,容易听从别人。家长开始的行为误导了他,使他养成习惯性动作。小朋友如果再打自己,家长不要大声训斥,可以把他的手轻轻拿下,慢慢淡化他的意识。

  “这是行为习惯,不能说就是心理问题。”省立的徐方忠博士说。小朋友知错后,引起了反应,所以会自我惩罚。这时候,父子应当好好沟通,父亲帮孩子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是“分离焦虑

  杭州市第七医院周一到周六都有儿童门诊,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孩子就诊。省立同德医院的徐方忠博士,每周六的门诊专看儿童,一个月也有三四十个孩子就诊。

  前来就诊的小学生最多,其中中年级比例最大,还有一些三四岁、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学生主要有注意力障碍、多动障碍等行为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多是情绪问题,不愿离开亲人、不愿意上学、焦虑等。

  杭州市第七医院的朱晓华医生提供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3岁女孩,入托半年,平时爷爷奶奶带,周末妈妈才来接。小姑娘离开妈妈就哭闹,上课、睡觉和吃饭都不能安静下来,老师怎么安抚都没用。哭累了,小姑娘停下来,注意力也难以转移到别处,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她也从不加入。

  解析:这是典型的分离性焦虑。

  妈妈平时上班,母女之间交往少,孩子自然依恋妈妈,妈妈一离开,孩子就焦虑,表现为哭闹。这是亲子接触太少,要赶紧弥补。而且妈妈有轻微,孩子也因此受到影响。

  妈妈要和孩子多做“亲子接触”,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赞赏孩子。有条件的话,妈妈最好经常带孩子一起睡觉,这样,孩子会慢慢克服焦虑。

  案例二:7岁男孩,一年级,上课时老发呆,盯着黑板,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说话不经大脑思考,随口而出。小手东摸西摸,拉拉男生衣角,揪揪女生辫子。下课很冲动,冲撞同学,抢别人玩具。

  解析:了解后得知,男孩幼儿园时已有这些症状,属于注意障碍和多动障碍。

  因为时间持续很长,必须介入药物治疗。据医生了解,男孩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良,有时过分溺爱,有时过分粗暴,这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慢慢显现。

  家长要用适合孩子的语言,给孩子讲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孩子多做亲子交流。最后是游戏治疗,在对应的游戏培训中,锻炼孩子相关行为能力等。

  案例三:三年级女孩,每次走到校门口就紧张、心慌,全身发抖,开始哭闹。不能进校门,家长送不进去,老师也接不进去,但这些症状一回家就没了。女孩内向、敏感,喜欢胡思乱想:明天出去玩,东西收拾好没有?妈妈还没回来,是不是出事了?

  解析:这是焦虑障碍。就像有些孩子一到考场就浑身、肚子疼。

  父母要对孩子理解宽容,告诉孩子爸妈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同时鼓励她去学校。同时用脱敏疗法,比如今天在校门口待一会儿,和老师隔着栏杆说说话,明天就跨进大门,和老师拉拉手,逐步克服障碍。必要时,配合一点药物治疗。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需求

家有一老胜似活宝,的确是这样,家里有一双老人,即是儿女的福分,也是儿女的造化,孝顺父母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保证老人的生活即便是孝顺,而如今,已经不止这些了,尤其是病中的老年人,他们更需要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可以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需求是非常高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