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 12/31/2021

带你认识抑郁症 唯有知郁才能更好地治郁

唯有知郁,才能更好地治郁。

近年来,症等精神疾病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今年2月份连续两起自杀事件引起了舆论的热议,先是华东师大的江绪林老师自杀,随后是“史学天才少年”林嘉文坠楼。在这两起自杀案例背后,我们都看到同样的“阴影”——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残疾病。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每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

因此,认识和了解抑郁症,提高对抑郁症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从社会层面上防止抑郁症的重要措施。

抑郁情绪≠抑郁症

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现代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也日益充分,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抑郁情绪不是悲伤,而是缺乏愉悦体验),并不是有抑郁体验就是得了抑郁症。

当我们面对挫折、失败等负性事件时,产生情绪是一种正常反应,一段时间后,我们经过调整是可以走出来的。只有长时间(持续两周)、无原因处于抑郁状态中,才可能是抑郁症。

所以,有抑郁情绪不要,但较长时间的抑郁体验是需要警惕的,应该向专业人员求助。

如何诊治抑郁症?

抑郁症对患病者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情绪,还可以体现在思维活动、意志行为和生理等方面。

典型抑郁表现可以为“三低”:、思维活动抑制、行为活动减少。抑郁症可以伴有生理不适体验,常见的有无原因的头部不适,等,但一般来说这些不适都无法找到生理疾病的客观依据。

关于抑郁症的诊治,目前抑郁症的误诊率还是较高的,因此,需要对抑郁症引起重视的不仅是普通民众,医生队伍尤其是非精神科室的医生同样如此。

当前对抑郁症的治疗措施相比20年前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总体而言,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且总体疗效还是很不错的疾病。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等方式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或者明显好转,但及时诊断、系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非典型症,同样需要重视!

1.微笑型抑郁,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应付家人、碍于面子而违心地强颜欢笑。“微笑”过后或当独处的时候可能体验着更深刻的孤独和寂寞。

2.隐匿性抑郁,这类抑郁的症状往往不以为主要表现,患者往往抱怨的是各种身体不适,常见的是反复持续出现的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而抑郁情绪却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展现得不充分。在寻求解决生理问题时,病人多不找精神科医生,而多往其他科室就诊,往往无法定位病因,导致误诊。

如何面对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

1.不要歧视,不应该从道德角度评价抑郁症状,如指责患者懒散、不思进取、不孝顺等,将疾病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混为一谈;

2.表达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安慰“没事的,坚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

3.做好陪伴和支持,陪伴中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充分沟通,家人、亲友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对于患者恢复自信、改善症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4.重视运动的作用,症患者往往因症状影响不愿参与运动,家人亲友的陪伴、鼓励在此时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日益普遍的抑郁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像对待感冒一样,加以认识、了解和理解,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知郁、治郁”,避免抑郁症带来更多的恶果。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抑郁症的防范和自调

的自我调养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悲观、绝望、烦躁,饮食习惯改变,,兴趣减少或注意力分散,有自杀念头,对履行社会职责有抵触感,极度疲劳感,反应迟钝或敏感等。若长期存在上述症状,应尽快找精神科医师就诊咨询,以便得到及时治疗。另外,自我调养对尽早康复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