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31/2021

解读孩子童成人化_ ——《解读成人孩童化》姊妹篇

编者按:现代社会资讯的多元化,信息的频繁接触,使现在的孩子过多生活在成人世界中。他们面对各种信息不知如何筛选,更不知道如何拒绝成人世界中某些负面的观念和言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的纯洁和童真,便无时无刻不在被侵袭、冲击着,儿童的“成人化”进程日益加速。当这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个都变成人小鬼大、出语惊人的“小大人”时,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当成人们在哆啦A梦、蜡笔小新等卡通动漫世界中迷失、拒绝长大的时候,小朋友们却穿着成人装、说着成人话、摆着成人的姿势,在本不属于他们的成人世界中忙碌着。看着这些“小大人”们,就好像听着杨德昌《一一》里的七岁洋洋,对祖母遗像念了一大段独白来阐述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后说的那句话“你常说你老了,我看着我那个还没有名字的表弟,我想对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心中不免感慨: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这样一个个过早地变得“少年老成”乃至“老气横秋”?

近墨者黑

——成人的榜样作用

  可可现年七岁,是家中的独生子,家中除父母外,还有爷爷、奶奶。由于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平时根本无法照顾可可,而可可父母是做生意的,经常四处奔波。为了便于照顾,无论是在市场讨价还价,还是在酒店猜拳划令,乃至迎门送客,可可均陪伴父母左右。不知不觉中,可可学会了生意场上的许多“行话”,而且一副油腔滑调,见到男的便称呼“老板”,见到女的则称呼“靓女”。这还不算,班里竞选班长,他还私下请同学吃饭拉选票;逢年过节,他还主动提出要送礼给老师,希望老师在考试时多多“关照”……对此,可可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在人前称赞儿子的“老练”。

  心理点评:成人的言行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模仿则是儿童学习成人的主要方式。儿童如果整日成长在成人的世界中,形影不离地与成人为伍,成人世界中的许多阴暗东西便有可能在儿童面前暴露无遗。而此时,儿童尚不具备道德上的判别能力,在他们眼中,成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于是便在不知不觉中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方式,接受成人的价值观,尤其当成人对儿童的这种模仿予以肯定或赞赏的时候,这些被模仿的行为方式以及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就会通过强化机制在儿童身上得以进一步巩固。可问题是,如果成人的行为方式不经过滤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或者成人有意把自己的庸俗或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表现给儿童看,那么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可可社交行为的过早成人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庸俗化”,就是其父母不经遮掩的成人生活给他带来的后果。

耳濡目染

——传媒的力量

  玲玲今年六岁,可衣着打扮一点都不像个小孩:金黄色的染发、茶色的墨镜、吊带上衣、超短裙,还有一双高筒皮靴。此外,玲玲还天天减肥,每顿只吃蔬菜、水果,肉类从来不沾。这还不算,为了达到局部瘦身的目的,玲玲还把自认为应该减肥的部分用毛巾包裹起来,以期望该部位能瘦得恰到好处。家里从来没有人教她那样做,也没有人曾经像她那样做。可是有一点,玲玲十分喜欢看有关时装表演的电视节目,自称长大以后要么做模特,要么当演员,其他的一概不予考虑。

  心理点评: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在通信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作为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元素,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长。1982 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由于电视等电子媒体引起的资讯结构的变化,成年人将儿童隔离于成人世界“污垢”的努力失去了原本的效果,如今的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成人世界里的欲望和游戏,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媒所渲染的成人文化的熏陶。长期对成人文化的耳濡目染,最终导致了儿童的早熟和成人化。由此可见,玲玲在没有成人教导或唆使的情况下懂得了成人的打扮方式以及成人的审美价值观,一点也不足为奇。 

“杀人”无声

——“浮躁”风行的结果

    欢欢今年8岁,正在读小学三年级。这本该是一个快乐的年龄,可欢欢过得一点也不轻松。以下是他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早上06:30起床;06:45早饭;07:00坐车;07:30~08:00早读;08:00~11:20上课;12:00午饭、休息;14:10~16:50上课;17:00~18:30课外辅导课;19:30到家;20:00晚饭;20:30~22:00做作业、温习功课;23:00睡觉。此外,每逢节假日,欢欢还得参加父母给他安排的“钢琴学习班”、“英语兴趣班”……总之,欢欢过得比成人还忙。有一次,妈妈无意中发现他在日记中写道:“活着真的很累,一天到晚就这样忙着,人生又有什么意思……”  

  心理点评: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但并不等于说,儿童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活动如游戏、社会交往等便可以省略。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人格;而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即使是一般的学习活动,也应该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像欢欢的父母那样,完全不顾及儿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顾及儿童的承受能力,让其超负荷地像成人那样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让欢欢在学习上尤其在某些学科上取得超常的甚至连成人均无法达到的成绩,但这样的成绩,却是以牺牲其他成长内容为代价换取的。

  由于缺乏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等支撑,超常的成绩往往难以长久持续。古有方仲永,今有魏永康,许多“少小成器”的所谓“神童”,却最终没能在“神童”的路上走出多远便中途“夭折”。与此同时,临床上也经常看到许多问题少年,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十分突出,而且还对一两门业余爱好非常精通。可对自己这一切成就,他们并没有对教育他们的父母或老师心存半点感激,恰好相反,相当一部分人对父母乃至对社会充满敌意。更有甚者,还对父母起杀心……这些均是当下“揠苗助长”式教育所带来的恶果。

去成人化

——正确对待成长过程

  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凡事各有其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因为成长不仅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规定,只追求“智力成长”的成年化过程,既不符合成长量上的要求,也没有达到成长质的规定,这样的成长必然是不合格、最终被淘汰的。因此,要让儿童去成人化,就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束缚他,而要让他自由地在属于他们的儿童世界中去经历、去体会、去磨炼,并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磨炼中锻炼意志,在体会中收获成熟。

  此外,成长不仅追求结果,更看重过程。渴望成长是每一名儿童的心理诉求,但是,如果过早地把成人世界全部展现在儿童面前,则会严重破坏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向往所产生的心理张力。同时也让儿童丧失了成长的乐趣和动力,就好像一部已经知道结局的小说,是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和阅读愿望的。因此,保持成人世界对儿童的神秘感是必要的,甚至有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善意的欺骗也是应该的。电影《美丽人生》中的父亲,为了让儿子的心灵不遭受战争的负面影响,就故意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一场游戏。因为对儿童来说,他们在很多方面尚缺乏“免疫力”,承受不起过于沉重的心灵打击。而作为成人,在儿童具备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之前,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他们,让他们有理由相信“人生是有趣的”、“世界是美好的”。而一旦让他们拥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就不必担心他们在成长中遭遇的挫折会击垮他们,我们也不必担心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会因一时的失足而丧失活着或继续发展的勇气。

  总之,一个健康的社会,不需要成人化的儿童。正如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秦文君所说:“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编辑:郭子东 吴葭葭)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初中生早恋原因及对策探讨

初中生早恋原因及对策探讨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7-2013:39:55初中生早恋原因及对策探讨广安友谊中学夏婷婷初中生早恋的界定是根据人类性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来的,凡是没有达到恋爱期的年龄阶段(20-25)的学生谈恋爱均称为早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