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同情心

  这是发生在冬天的一个故事:农夫发现了一条了的蛇,很可怜它,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为它取暖。蛇逐渐苏醒过来,并恢复了本性,咬了它的恩人一口。农夫受到了致命的伤害,他在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到恶报。”

  这个寓言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战场,一位正在值勤的苏联士兵因为同情一个饥饿受冻的德国少年而收留了他。可是,士兵却在未加防范的时候被这个心中积满仇恨的德国少年所杀害。士兵在死的时候都明白,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怎么会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据说,在柏林被攻破前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军队训练出了一批这样的复仇少年。所以,行刺事件在苏军兵营屡有发生,甚至成为当时苏联军队中最为恐怖的心理阴影。

  暂时忽视一下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故事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心理概念——同情。同情心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情感的范畴,主要是指我们对他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感同身受”4个字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农夫看到蛇被冻僵而可怜它,士兵见到少年饥寒交迫而心生恻隐,都是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而产生了同情。可见,同情心是这两个故事中的主要心理机制,也是事件发展的根本所在。

  这样来看,同情心似乎成了断送他们生命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我们细加分析就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农夫与士兵将原本良善的同情心进行了错误的表达。

  生活中,我们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定的照顾、关心、帮助。这些助人行为都是我们将内在隐性的同情心转化成为一种外显的行为,并对他人产生作用的过程。农夫将蛇放入怀中给蛇温暖,士兵将少年收留在身边给予照料,都是他们同情心的一种外在表达。只是,农夫在表达方法上出现了致命的问题,士兵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疏忽。所以说农夫和士兵心有同情本身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地方,只是他们在如何表达同情上出现了差错。但是,实际上,我们常将同情与表达同情视为一个概念。当人们因为表达同情而伤害到自身的时候,常常会本能地责怪同情心,而忽视了对如何表达同情进行分析。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所谓恻隐的本质就是同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同情的心理。那么,同情心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呢?心理学家曾经就此进行过有趣的研究。研究发现,人在刚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同情的心理条件。例如,小婴孩儿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会因为其他婴儿哭泣而自己也随之发出哭的行为,可以说这是人类同情心的雏形。但是我们有同情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表达同情。孟子并没有说:恻隐之心,人皆表之。可见,同情心的表达是因人而易、因事而易的,它是后天学习的产物。

  为了进一步认识同情心理,下面举两个与同情心有关的例子。

  假如有两家紧邻的餐馆,一个因为物美价廉而门庭若市,另一个却因相对脏乱而门可罗雀。这时你正想解决午饭的问题,你会因为同情那个食客少得可怜的店家而选择它吗?再假设,你的同学因为家庭困难而每日以吃咸菜馒头充饥,你因为同情他的清苦而将自己碗中的肉给他,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此时他心中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各占多少比例呢?

  当然,这仅仅是两个假设的命题。前一个是在探讨: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同情心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会因为同情心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吗?后一个假设是在探讨,我们在表达同情心的时候,是否真的如己所愿能够给予同情对象舒适的心理感觉?

  事情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个样子。更多的人不会走进人少的餐馆,因为同情与表达有的时候是两回事。我们可能会同情濒临倒闭的餐馆主人,但对他的同情仅仅是情感上的一种体验,而不会将这种体验表现出来。即使需要表达同情,也可能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而不会直接去给他的生意捧场。

  再看一看那个获得帮助的贫困学生,他有可能会有意识地回避他人在食物上给予的帮助。因为获得直接的帮助只能使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无益于他在与同学交往时的坦然与自信。这个时候是否有肉吃对他来说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

  可见,有同情心不一定必须要表达出来。当需要表达时,又应当以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为宗旨。

  如何恰当地表达同情呢?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为我们进行了最佳的演绎。对辛德勒来说,对犹太人的同情是不能仅仅留存于心的,他的人性和良知也不允许他置若罔闻。所以,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己之力将同情转化成为积极有效的行为,帮助了那些随时都受到死亡威胁的犹太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情心与助人行为之间有一个连接点,那就是认知。认知包括对同情对象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前者告诉我们,对对方的同情是否需要表达出来;后者提示我们,自己是否有能力表达同情。这两种认知构成了我们对他人施与帮助的可能性和有效预期,也形成了我们帮助他人的具体方法措施。

  由于现实生活中,被同情者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容易使同情者过高看中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的时候会演变成为优越感。农夫因为缺乏对蛇本性的认识,所以他所采用的帮助手段就缺少防护性,造就了助蛇害己的结果出现。士兵则在助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德国少年自身力量的存在,而造成了悲剧的出现。而我们希望表达同情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此在这里认知的作用非常重要。

  同情原是人的一种感性体验,而表达同情却需要一定的理性成分。农夫若在救助蛇的时候设定与它之间的安全距离,既救了蛇的性命,又不会丢掉自己的生命。士兵如果在帮助少年的时候,清醒地认识到各自利益的不同并对少年略加防范,那么报复行为的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了。因此,同情是一种美德,表达同情更是一种智慧。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长假过后谨防心灵“感冒”

国庆期间风和日丽,长假着实让许多上班族大肆疯玩了一把,尽情逛街出游;hellip;hellip然而,尽兴过后,剩下的多是身心疲惫。    记者昨日在市区某医院精神心理科咨询室里看到,进行心理咨询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著名心理专家张芳称,长假过后年轻的上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