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的健康资料越来越普及,看得多、知道得多,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出现了毛病。但“疑神疑病”,真的只是这样给“逼”出来吗?
疑病倾向表现
·不断去看医生;
·经常体检做检查;
·不时担心自己有病;
·反复咨询患某种病后有什么症状。
“医生,我心里很不舒服啊!”他在一天内已经是第3次来求医了,对医生诉说着自己心跳急促,心脏快负荷不了的症状。虽然医生检查后说自他心率正常,但才踏出医院走了几步后,他又感到心脏“怦、怦、怦”跳得越来越快,开始怀疑刚才的检验有误,于是又回头进了医院……
他究竟是隐疾缠身,还是疑病心魔作崇。
临床心理学家表示,这类人本身性格有焦虑倾向,总是想负面的东西,当接解的健康知识多了后,思前想后,因此容易“对号入座”,担心自己有病。有一些“浑身不舒服”的身体不适症状,与情绪问题大有关系。”
求医行为背后
在临床经常可以碰到总是觉得身体不对劲的患者,可以一天看3次医生,又或者一年作4次全身检查,这决不是夸张,只因为他们挥不掉“我有病”的怀疑。而在重复求医背后,可能反映了患者的情绪问题。患者的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往往有如下表现:
1.思维模式:思想倾向负面、灾难化,凡事都往坏处想,出现认知扭曲。例如快步走时心跳加快,就开始怀疑自己心脏有问题,担心会心脏病发死亡,马上看医生做检查以求安心。
2.情绪感觉:经常焦虑不安、精神紧张、集中力低、做事欠动力等。
3.行为表现:容易发脾气、暴躁、出现饮食失调,又常有退缩或逃避表现。
4.身体症状:不时有头痛、手震、气促、耳鸣、失眠、肠胃不适等症状。
解构疑病倾向
心理医生解释,这些“表现”通常并非单一出现,造成的困扰会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工作、家庭或社交活动。而下面的情绪问题,也常伴有身体症状,如患者只专注于表面症状,忽略了深层的情绪困扰,没处理核心问题,疑病倾向也可能会没完没了。
经常焦虑症:患者因不能自控地过度担扰很多事情,像家人健康、孩子教育、工作表现、同事相处等,常有疲累、肌肉疼痛、心跳加速、失眠、尿频等不适症状,让患者更加“大病小病都焦虑不已”。
抑郁症:患者会感到持续性抑郁或失去兴趣感,出现没胃口、失眠、消瘦等身体症状,连带专注力和记忆也有问题,容易衍生自责及内疚情绪,严重者有轻生念头。
疑病症:属精神科诊断系统中的身心症范筹,是一种以身体形式呈现心理问题的症症。患者会深信自己患有1-2种严重疾病,例如他觉得自己有癌症,如果皮肤有一点点红肿也会担心是肿瘤,以致经常求医做检查,但就算检验结果“正常”后,他也只能暂时安心,因为当“症状”再出现时,又会提心得要去求医。
身体化症(somatizationdisorder):也属身心症范畴。患者会在30岁前,出现多种持续多年的身体不适症状,在寻求治疗不果下,影响到日常功能。其身体症状可以包括同时有4个痛症(如头疼、肚痛)+2个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胀气)+1个性功能失调症状(如男性勃起障碍、女性月经失调)+1个假性神经学症状(如麻痹、失声、幻觉),因症状多变,患者会不停穿梭各门诊。
专家提醒:上述情绪问题只列出部分症状,读者切忌就此“对号入座”作自我诊断,以免增加疑病惊恐。如遇情疑,应向专业人士寻求协助,接受标准诊断为宜。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寝室里摔碎的暖瓶,粉墙上零乱的涂鸦,窗户上砸破的玻璃,厕所里呕吐的污迹,还有午夜里不时传来的鬼哭狼嚎般的叫声。这便是大学的大四学生们在这最后一段日子里最后的疯狂。 在很多高校中,从六月底到七月初,不断地有同学在发泄着,一不小心你就会看到从某个窗户里飞出暖瓶,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