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能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心理这些非常重要,你的孩子长大后什么样子和家长对他平时的言传身教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可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还是有很多的误区,如果家长能够在问题上多多了解的话很多事情还是可以避免的,你觉得呢?
以下有10个基本育儿要诀,严守这10条,能够帮你预防70%的育儿错误。
具体内容是: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或者其他人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每个人之间的不同,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好,而你有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都有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的性格完全与你一样。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的产物。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它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保证在他的人生里也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有”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才重要。要求别人放弃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去接受另外一套,这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家长明白孩子的一套,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最有机会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好的动机只是让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力。家长认为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家长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说话模式对他说话,会产生较好的效果。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的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将表明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通过改变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越不会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语言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具有学习效果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导效果不好。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一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懂得也没有能力说出来,因为这些意义是深层的心理活动。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序,要确保在每一种情况下给他选择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否则会使孩子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的引导变得无效。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企图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做的动机。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每一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孩子也一样,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去解释。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未曾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那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并因此改变。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会采用那个方法。
孩子同每一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更好的方法是提供帮助,即给对方更多的选择,指定必须用某个方法则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没有办法,只能说已知的办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会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
相信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只会使你停留在无助的境况;相信有办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你才会愿意开始真的去想想。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情况便会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将来有所影响。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并且有所突破。孩子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更多、做得更好。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把焦点放在帮助他提升的东西上,他便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的事情;把焦点放在”失败”和被否定、责骂上,他以后便不愿意面对或尝试,因而就不能有效成长。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价。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抱怨及挑剔父母。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照顾他自己的事,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的人。孩子的自发性,积极的态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超越一切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家长不应随便地用它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心及活力的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怀疑。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而失去的话,孩子渐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
因此,不要在事情的讨论中把它拿出来做条件。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更坏的是,这个模式会传给下一代。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师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在日本,教师的精神障碍有两个特点: ①精神障碍者约有一半患的是精神分裂症,约1/4属于神经症,躁狂抑郁症患者约占1/8; ②发病高峰年龄在30岁,而其他职业者的发病高峰在20岁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