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妇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歌德)
这什么人性中会飞迸惨痛?
首先,我们看一下个体情感的发展史。儿童时代,男女之间是毫顾忌地在一块儿玩的;到了少年时代,男女之间表面上表现着互不关心,避开来往,女的往往批评男的“野蛮,讨嫌死了”,男的批评女的“扭扭捏捏,真讨厌”。其实,他们内心深处却都产生着对异性的爱慕的关心意识;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的成熟,这个关心意识逐渐增强,到了青年初期,就会产生一种有时连自己也说不清的被异性吸引的恋爱憧憬。这种憧憬,经过一个时间的内心孵化,便形成以自己所追崇向往的一些异性模特儿的混合体的梦幻般的异性偶像──理想像。之后,由于某种机遇,便把自己的理想像幻稚而善良地投影于某一异性身上,沉浸于恋情。
其实,我们再看一下个体理智的发展史。儿童少知寡识,天真烂漫,姑且不说。且说青年男子和妙龄少女,他们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有限,对人生看法单纯,所以,表现于思维,活跃而多偏激,容易为现象所蒙蔽,表现于情绪,丰富强烈而不稳定,表现于行为,精力充沛而容易冒失、易受暗示,表现于人生观,虽已超形成而仍未定型。
处在这样的情感与理智不够协调的心理状态下,钟情男子和怀春少女,其理智往往会为情感所左右,甚至成了情感的俘虏。所谓“一见钟情”、“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这个心理的写照。于是,无边无涯的梦幻,无休无止的絮语;于是,以亲昵代替相互了解,以缠绵代替思想协和,大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架势。如果有人要给早恋拍照,这就是一幅典型的肖象。
这样的早恋,试问,有多少幸福基础?
邓颖超大姐告诫我们:“真挚的持久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因为相互的全面的了解,思想观点的协和,不是短时期能达到的,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才能真正了解,才能实际地衡量双方的感情。”
可见,人性中是否飞迸惨痛,关键是选择恋爱的时机。早恋如押宝,成败各半。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其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对幼稚投影式的早恋潜伏惨痛飞迸的耽心而设下的禁锢。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法律保障男女自己恋爱。钟情男子和妙龄少女应珍惜这个幸福,与其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过早地用于恋爱,不如用于学习工作,增长聪明才智,待青年晚期,自己思想更成熟些,人生观更定型些再谈恋爱也不迟。俗话说,果早摘涩嘴瓜成熟方甜。
恋爱时,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更客观地了解对方,做到思想观点更协和些,男女相处应“发乎情,止乎礼义”,保持一定距离,保持冷静头脑,力避敏感的挑逗语言,力戒轻佻的猥狎行为,确保爱情纯净、晶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一声不吭,倒头就睡。这类人属于理智型,他们深谙自制之道,无论清醒还是醉酒,都能够自我约束,言行很少逾越规范。 酒后变“话痨”。有的人酒后喜欢夸夸其谈,而有的人则举止轻浮,这些人往往性格怯懦。他们可能是怀才不遇,长期处于压抑、不敢释放的状态。 借酒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