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把握心理疆界吗

  案例一:31岁的张燕,在公司里论资排辈也是大姐级人物了,对那些新来的小同事,她很照顾。认识她的人对她的评价基本都是“热心”“开朗”“不爱记仇”。按理说,有这么多的性格优点,人缘一定不错。然而,张燕的人缘并不好。和她相处一段时间后,朋友同事都觉得她有点烦人,会找各种借口躲着她,拒绝她。

  同事韩小琴刚毕业,家境不怎么好,穿的衣服跟不上时尚。张燕常常把自己没穿几次的衣服拿到办公室,送给韩小琴,还热情地说:“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多不容易,以后就别买衣服了,我那里多着呢!”

  单位有几位家在外地的同事,张燕常带自己做的饭菜到办公室,一边说“你们离家都远,连一口可口的饭菜也吃不上”,一边就慷慨地将饭菜往同事们的餐盒里拨。

  有一次,张燕去给经理送资料,正碰上经理在批评她对桌的同事。当天中午吃饭时,本来大家是AA制的,但张燕硬是要付两份的钱,想以此安慰一下那位受委屈的同事。

  可是渐渐地,张燕觉得同事们好像有意躲着自己。韩小琴说什么也不要自己的衣服了,家在外地的同事也不接受她的饭菜了,就连那位她帮着付饭钱的同事,也对自己冷冷的。而且,大家一起出去玩,也总是回避她。张燕真是想不通,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人了。

  案例二:毛晓娜的烦恼和张燕差不多,也称自己好心总被当成驴肝肺,到最后不受人待见。

  毛晓娜的性格属于大大咧咧、自来熟的那类。一个月前,在一个培训班上她和米莉莉认识后,两人很快就聊熟了,再加上回家同路,俨然是一对老朋友了。

  有一天突然变天,毛晓娜见米莉莉穿的衣服很薄,便把自己的披肩借给了米莉莉。后来米莉莉还她时,毛晓娜却硬要将披肩送给对方,说她披上要比自己披上好看。米莉莉推辞不掉,最终不得已接受了。

  很快,米莉莉就发现:毛晓娜虽然热心,但做事却太过不拘小节。比如,两个人一起吃饭,毛晓娜总爱到米莉莉的餐盘里夹菜;米莉莉买了什么小首饰小挂件,毛晓娜也会很“不客气”地据为己有。由于毛晓娜曾送给自己一块披肩,米莉莉也就不好说什么。

  有一天下课后,毛晓娜说回宿舍没意思,竟想到米莉莉那儿住一宿。米莉莉不好推辞,便把她带回家了。结果那天晚上,毛晓娜将米莉莉的化妆品几乎试了个遍,这让米莉莉心里很不舒服,真后悔当初和她走得太近了。

  从那天起,对于毛晓娜的一些邀请,米莉莉总是回避,甚至谎称自己要去亲戚家,不愿意和毛晓娜同路了。其实,米莉莉也承认,毛晓娜这个人没什么坏心眼,求她办事,她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忙,可不知为什么,心里就是会对她产生厌恶感,甚至想离她远一点。

    下一页:点评“为何好心不得好报”

    点评: 

    破坏心理疆界,丧失好人缘

    为何好心不得好报

  无论张燕还是毛晓娜,最终导致好人缘丧失的重要原因,都是因为破坏了对方的心理疆界。

  我们的心灵和领土一样,也有一道疆界。这道疆界将我们自己与别人隔开,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空间。如果交往对象尊重我们的心理疆界,我们会感觉舒服且安全,就会愿意与对方继续交往下去;反之,如果对方侵犯了我们的心理疆界,我们就会感到有压力和不安全,进而对对方产生排斥、反感的情绪。当然,我们的心理疆界,在不同的人面前,或在不同场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心理疆界往往也不同。

  上文中的张燕,的确很热情,也为同事做了不少事,但是,她忽略了在职场这个环境中,由于存在着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疆界会远一些,这与内心的防御性强是有关系的。心理疆界在同事间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平等。而张燕,无论是送衣服给经济状况不好的同事,还是给家在外地的同事分吃的,抑或是帮助挨批的同事埋单,都在有意无意地将对方置于被同情的弱者地位,这就破坏了对方的心理疆界,会让对方觉得,在这个本应平等协作的环境中,自己已经处于被动的状态了。因此,都想通过拒绝和疏远张燕,来保护自己的心理疆界。

  大大咧咧的毛晓娜,既热心又不拘小节的性格,成了侵犯对方心理疆界的“罪魁祸首”。交往不久,就将本是借给对方的披肩送给了对方。看似热情的行为,对对方来讲,却很可能成为一种心理压力。因为按照人际关系的互酬性来讲,这意味着对方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才能维持彼此“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初建立不久的人际交往中,保持表面而客套的交往模式,会感觉舒服一些。显然,毛晓娜的热情破坏了这一原则,让米莉莉感到不舒服。而毛晓娜接下来的行为,更是破坏了米莉莉的心理疆界。出于“还债”心理,米莉莉屡屡不好意思拒绝毛晓娜的行为,但心里被冒犯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导致了最后对毛晓娜产生厌恶感和想疏远她的情感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适度把握心理疆界,并尊重对方的心理疆界,往往比热情的付出更重要。

    尊重别人的心理疆界

  保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亲密的人比较接近,与陌生的人比较疏远,空间距离常常反映我们的心理疆界。所以把持好空间距离,也有助于维持心理疆界。一般来讲,空间距离可以分为“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四种。

  公共距离最远,一般在3米以外。社交距离在1~3米之间,是指在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比如与在参加会议时临时认识的某个人交往。个人距离在0.5~1米之间,通常熟人和朋友多采用这种距离,这个距离正好是伸手就可以握手,但不至于触碰到对方身体的距离。而亲密距离是最近的距离,一般在15~50厘米之间,有时甚至是零距离,这一般是夫妻、恋人、亲子或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属于这个范畴的关系,这样的距离会让人很难受,甚至觉得被冒犯。

  遵循循序渐进的交往法则。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通常要经历好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刚刚相识,到之后的稍稍了解,到愿意稍作自我开放,再到比较多的自我开放,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人来熟”的一方,不遵循这个发展规律,试图一下子和对方建立很密切的关系,常常会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厌恶感。

  尊重别人的隐私。除非是亲密的关系,除非是对方主动把隐私告诉你,否则,不要主动去打探对方的隐私。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场所和用品,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未经邀请和允许,最好不要进入厨房和卧室,若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对方的洗手间。另外,也不要向对方借化妆品或贴身衣物。越是与肌肤接触的用品,越具有隐私性。

    下一页:保持自己的心理疆界

    保持自己的心理疆界

  除了要尊重别人的心理疆界,也要恰当保护自己的心理疆界。当别人冒犯自己的心理疆界时,能妥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

  恰当运用客气。“客气”是拉开心理距离的最好方法,对那些你不想走近的人,表达你的客气(如对他的一点小帮助,表示礼节性的感谢;对自己的一点小失误,表示礼节性的歉意),这可以让对方觉得,你并不想和他拉近距离。

   懂得拒绝。人际敏感度较低的人,客气的拒绝信号似乎不大管用,这时,就需要运用拒绝了。拒绝方式有很多,比如,找借口和托词、拖延回答、转移话题等,都是不错的拒绝方式。其实,适时适度的拒绝,比一味的迁就忍耐更有助于保持长久的关系。

  把握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所谓自我暴露,指人们自愿、有意地把隐秘的思想、情感,对人对事的看法等暴露给别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发现,我们对陌生人、熟人和亲密朋友,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同。可以说,自我暴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亲密度的标尺。若不想让某人过于接近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自我暴露,只谈一些表面话题。这一来,你的行为实际上是告诉他:“请离我的心理疆界远一点。”(点评者:林浩)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生活习惯可算出你能活多少岁

  1“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增寿两年  曾有研究显示,和住在只有一堵墙可看的病房里的病人相比,住在可以欣赏窗外美景的病房里,康复效率会大大提高,出院也更早。美景同样也能帮助人们改善情绪、消除抑郁、变得乐观。如果你的窗外的确难称“美景”,就用自己喜欢的图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