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生。大学时,我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让我学会如何去尊重女性。也许未来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没有走到大家所想象的那一步。尽管把分手归咎于渺茫的未来过于空泛,但当时我们真的彼此爱得很深。我把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温情都尽情释放了出来。
后来,我们毕业了,各自回了家。现在我们之间的情感更像是新新名词——第四种情感。有时,我们电话聊天,她会开玩笑说我对她太好,可能会影响到她再找男朋友。她的矜持,她的自重,不但当初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可以全心去爱的女孩,即使分手以后,也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记得她曾说过一句话:“我把真情给了你,你也会永远在我心里占据一个位置。但更多的真情,我想留给以后的丈夫,因为他是最终与我携手相伴的人。”当时,我觉得她充满了智慧。第一段情感已经结束将近三年了,我还没有开始另一段新的爱情。
因为,回家后,我发现爱情变得世俗了。有不少女孩因种种原因接近我,我也看中几个外表不错的女孩。但当我认真准备开始时,向周边的朋友一打听,才发现她们都有着“不俗”的、“复杂”的过去,这让我哭笑不得,很是感慨。也许爱情就是这样经不起考验。
说实话,以我的条件,找一个女孩相陪还是容易的。我觉得我论自身条件还是家庭条件都还算优越,所以,我想追求一种一生只属于彼此的真正爱情。我真的想找一个纯粹的女孩,让我可以很宠她,可以真心实意地保护她,让我的爱填满她的心灵,让她一辈子只记得我的好。可是,我发现这真的好难。我之所以没再交女朋友,是因为我太怕去爱了。我怕我动了真情,换回的却是对方动机不明,甚至满目疮痍的爱。
我也相信日久生情,相信真情会有回报。但一开始就不纯粹的感情,真的会让人产生浓重的不安。人们都说爱情是沉甸甸的果实,我该如何把握它的分量?我是否真的要放低标准去开始这种不纯粹的但却是无比现实的情感?
我和未来的“她”走在一起,也许只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待,因为我不能再无休止地等待下去。我老了。也许那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的情感等待之路还有多漫长?
心理点评:“我”的前一段恋情本来就给“我”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回忆,分手后虽然分隔两地,但电话联系所产生的距离美又使“我”将那段感情放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度,于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有些人总是对未来过于担忧,防御心理过强,害怕受到伤害,这是人的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样就会为了避免有可能出现的伤害而放弃了可能的成功。例如,一个想参加竞选的人,虽然他很有机会获胜,但当他考虑到对手很强大,万一失败的话可能会丢面子,于是他就会觉得,如果我不参加竞选就一定不会失败。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也一定不会成功。“我”就是这样,因为害怕可能的恋爱失败而不敢尝试付出爱。
“我”的个性可能较为保守,过于追求完美,在遇到寻找人生伴侣这样的重大事件时,这些个性特点就尤为明显。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择偶标准,这个标准无所谓高低,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自己。此外,也要看这个标准是否与社会现实环境相符合。对于“我”而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追求完美”并非最合适的择偶方式。正如“我”择偶时,首先看到对方“长得不错”,然后才考虑是否有发展的可能,那么别人也可以先衡量你的条件再考虑发展与否,这并不能说明对方日后对你的感情就是虚伪的。中国传统的择偶方式本来就是“男才女貌”(或曰“男财女貌”),大家都不能免俗。
另外,“我”也要放开心怀,很多事情在没有尝试之前,人们总觉得很可怕,一旦踏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不敢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获得理想的爱情,当然,前提是要有受伤害这个最坏打算,这样,一旦感情出现问题才不至于崩溃和受伤。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日本作家渡边淳发明了迟钝的力量这个词。 一般来说,神经大,很少混乱。 恋爱独特的排他性决定了敏感、猜疑这种情况很稳定。经营婚姻,最需要的是钝感,能理解对方,不拘泥于小节的钝感。 天生敏感的话,马上学习更幸福的钝感技术吧。 ●不要总是盯着他从中间挤牙膏,也不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