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谈到海外游学项目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各种好处,如迅速提升英语语感、开阔眼界、培养自理能力等。但是您知道吗,从青少年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海外的这段生活体验给孩子带来的无形财富远远不止这些。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鹏峰老师揭开了其中的微妙关系。
出国游学学英语,心灵成长也重要
据国外最新的一份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目前青少年旅游者占全体旅游的比例为美洲42.9%,欧洲49%,非洲34%,亚洲38.7%,大洋洲34%,寒暑假的出国游学已经成为不少中产家庭孩子的消费选择。
短至一周,长至一两个月,孩子沉浸在异国文化氛围中,眼界开阔了,英语顺溜了。然而,心细的家长发现了另一种变化:孩子,我有点“不了解”了。
游学时,孩子表现和在家中不一样?
作为海外游学团的带队老师,张老师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很多中国学生出国游学,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离开自己三周之后,个性改变不少,“有些孩子在离开父母后变得非常自主,主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希望作出独立决定,这和以前在家依赖父母的情况完全不同”。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鹏峰老师分析,这是因为孩子开始发现并理解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谁?”所以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及面对不同人群时,其表现可能截然不同。当孩子经历过很多事情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时候,他们自然能够迎来心理的成熟期。而短期海外游学的经历,对于孩子提前适应社会、独立思考、稳定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坏习惯到了国外为何能改掉?
10岁的宫昱霖参加了游学团归来后,他的妈妈发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还说‘游学不光要学习和使用他们的语言,更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明礼仪、素质修养、对别人亲切、友善以及轻松、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此,张老师表示这并不是个例,“我们经常接到一些家长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喜悦心情的电话,他们说以前孩子从不会主动做家务,吃完晚饭就把碗筷一扔去看电视。可自从参加游学归来,竟然变得特别懂事,总是积极要求分担家务并以小大人的角度和他们谈论问题。”
心理专家李鹏峰老师分析,在孩子的青春期,孩子把和父母的亲密关系的重点转移到与同龄人的相处上。他们也能自我反省、学习其他同龄人的长处,和国外寄宿家庭孩子的朝夕相处让他们改正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多参加游学这种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对他们来讲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孩子不愿讲海外见闻?
面对心理专家,不少家长也反映了自己的情绪。吴女士的孩子去年参加了海外游学,在其间的两周时间里,原本约定好天天打电话报平安的孩子只打了两三通电话,而回来后,问到游学的体会,孩子也总是寥寥几语带过,她抱怨,“花了这么多钱,孩子好像一点也不领情”。领队老师张老师亦表示,家长急火连天,而孩子满不在乎的情况在她接待的游学团里确实不少。
李老师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青少年开始追求独立,希望摆脱父母的权利和限制,不打电话报平安,不正面直接地回答父母的问题正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但这种独立的倾向却不是青少年全部的心理需要,他们仍然视父母为最重要的人,渴望父母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当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而不是逼问式的方式时,孩子自然会将自己的故事与父母分享。
他表示,“如果家长一再逼问,反而会更加激发孩子的逆反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一次海外游学,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学会怎么样与走向个性独立的孩子成为朋友,欣赏他们的成长过程。” 对于孩子的沉默,家长不如静观,以不变应万变。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异常现象,虽然程度轻,但仍需引起注意。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和丈夫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