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01/06/2022

“人际气泡”,请勿碰触

  不止一次地听朋友说,地铁里即使有空座,他也选择站着。因为,有太多人用身体侵犯别人的空间,“一点儿也没有公共公德。”

  有人把对开的报纸直接伸到了邻座的腿上,专心致志时甚至把头也探过去;

  有人把胳膊往邻座靠背上一放,扭头去看窗外风景,殊不知被他圈住的大男人正如坐针毡;

  还有人似乎很,一会儿抓抓头皮,一会儿摸摸膝盖,一会儿双手抱肩,碰到旁边的人时会迅速说“对不起”,但是当10分钟内,“对不起”别人超过3次,同样让人崩溃……

  有过类似经历吗?在同一场景下,如果你也有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被侵犯了,那么无疑,这些人触碰到了你的“人际气泡”。

  人人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本能,尤其是公共场合,大家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彼此都是陌生人却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很形象,叫做“人际气泡”。就是说,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个个看不见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块“领地”。有“气泡”的保护会觉得很安全,如果气泡被侵犯了,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发脾气。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证明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

${FDPageBreak}

  这种“闯入”不单指距离上的,还包括听觉、视觉和嗅觉上的。

  每年夏天,总会听到身边男同事的抱怨:最怕上下班时间挤公车,前胸贴后背也就罢了,体味和视觉的污染更让人难以忍受。香水、脂粉夹杂着汗味,让人直想。好不容易坐下了,一抬眼,看到一截“游泳圈”,随着公车的摆动晃晃悠悠,“如此身材吓不到自己,出来吓别人”。

  话虽刻薄了点儿,不过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一个属于公众的场子里,有意无意地侵犯别人的“气泡”。

  你可能经常在地铁里不自觉地大嗓门儿接电话,也习惯了任凭自己的手机在办公桌上响个不停,更可能喜欢在餐厅吃饭时与同伴相谈甚欢。

  简单地,玩一下角色置换。

  看到别人在地铁里旁若无人地打电话,你会不会有误闯别人家客厅般的尴尬?

  听到同事的手机在办公桌上顽固地响,你是不是恨不得用棉花团塞上?

  正享受一款美食却听到邻座高声谈论宝宝腹泻,你是不是也皱着眉头投去愤怒一瞥?

  所以,保证自己“气泡”不被侵犯的最聪明方式就是,不去触碰别人的气泡。美国作家托马斯·索威尔说,对别人有礼貌和体贴就像投资一分钱却得到一块钱的回报。如果人人都慎重投下这一分钱,或许人人都会愉快地收下这一块钱了。

${FDPageBreak}

  可以在内心放一面镜子,对照看着自己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保持,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从细枝末节学起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让“故意”成为习惯。

  比如,打电话时记住“喂”的音量,直径3米内可听见即可。最多“喂”三次,三次还不行,死心了吧!电话本是私人财物,你要怎么打无可厚非,但记得你是在公共场所,如果无法拿捏音量,请闭门苦练请同伴帮你听,及格后再出门。

  再比如,在不同的场合穿适合该场合的衣服,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基本礼貌,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办公室穿胸口过低的吊带或是超低腰的裤子,低头弯腰时的毫无遮拦会让你的职场形象大打折扣。

  还有很多,再说就是泛谈社交礼仪了。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如何发现自己的心理症结

想要进行心理自助,首先必须得学会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心理疾病,做出正确的基础判断之后,才能对症下药――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实际上,它就像判断我们的皮肤是否出现问题那样,Veryeasy。 其实普通的心理疾病,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易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