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千万不能“宅”着养孩子

   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孩子越来越喜欢在家,足不出户成了“宅童”。更让家长们忧心的是,“宅童”正将、、情感冷漠这些成人烦恼低龄化。这个寒假不少孩子宅在家。

  王先生感觉现在的孩子太孤独,和他的童年相比太“悲哀”。为了让孩子寒假能好好放松一下,王先生今年寒假把孩子送回老家。“孩子特别高兴,因为回去有人陪着一起玩。”虽然孩子假期没有补习也许会影响功课,但王先生觉得再多辅导班也没有孩子的快乐重要。

  摩尔庄园、开心农场、QQ偷菜、愤怒小鸟,李女士给记者数着每天儿子打开电脑就忙活的这些东西。李女士说,有时她催儿子出去玩,可孩子在外面转了一圈就回来了。

  “这不是一家一户的原因,现在所有家长都这样做,孩子们即使出门也不知怎么和同龄人交往,聚在一起也不知道玩什么。”市民张女士说,她小时候女孩子们在一起跳皮筋、打沙包、跳房子、过家家,可以玩到天黑,这些游戏早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中国,美国户外基金会调查发现,在2006年至2008年,美国青少年中6-12岁年龄段女孩的户外活动参与比例下降近20%,男孩的参与比例也从79%降到了69%。“宅童”已是法回避的问题。宅在家里又安全又有益学习?

  家长们普遍有一种心态,既希望让孩子充分接触社会和自然,展现孩子的天性,又不敢放手让孩子独自去做。王先生说,家长们都不放心让孩子自己出去玩,即使在家门口都担心出事,宁可让孩子在家呆着。

  其实在家里学习并不一定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国内心理学学者在一项关于“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家长经常带孩子到室外散步或玩耍,要比在家里辅导孩子学习,更能促进儿童各方面的积极发展。“现在家长也意识到了宅童问题,但真的去改变培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家庭生活主要锻炼孩子的右脑,培养感性思维,而户外活动则锻炼孩子的左脑,缺少左脑培养,在生理上对骨骼、智力都有一定影响。

  美国所有儿童中的肥胖人数增长比例从2003年的14.8%上升到了2007年的16.4%。

  ${FDPageBreak}

  【危害】“宅童”长大后易发障碍

  相对于体质变化,“宅童”的更多心理问题往往容易被误解和忽视,家长往往认为一些异常行为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常常表现出,学习容易出差错,做事笨手笨脚,丢三落四,有的孩子显得害羞胆小或脾气暴躁等等。入学后经常有注意力分散,上课做小动作,学习吃力的现象。家长总觉得孩子长不大,不懂事,不肯学。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感觉统合失调”。

  长期缺少户外群体性活动的孩子可能存在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胆小,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惧怕陌生环境,甚至见到虫子也极度。“当这些问题积攒到成年后仍未得到解决,可能会出现更大危险。”孩子一直处于成人生活圈中,缺少同龄人交往,很可能过早体验到成人的烦恼和压力,没有快乐,而形成悲观、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宅童”现象可分为3个层面。一是自闭倾向及其延伸发展,性格偏向于内敛,成人后易出现心理,形成一种病态。其二是天赋极为出色的,性格与平常人有所区别,沉迷于感兴趣的思索,对其他人际交往等不感兴趣(如爱因斯坦),属于正常的、健康的。最普遍的危害是,在现实社会中交往受挫,面对困难承受力太弱,人际交往障碍,畏难情绪引发惰性、退缩,与社会脱节,慢慢地也会变成第一种病态。

  3-5岁是人的性格形成关键时期,18岁前是人格和基本能力形成关键时期。“过度宅在家里,会局限一个人的视野开拓,并且会局限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对新事物的吸纳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交往,在工作中不能适应良性工作关系的建立。在生活中不能适应正常社会关系交往的建立。与社会无法相容,容易被社会竞争所淘汰。”别把孩子当成“温室花朵”

  由于原因复杂,破解“宅童”问题在现实操作层面可能会显得比较空洞。在专家们看来,更多的时候要考验家长的承受力。

  “不要担心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吵或打架。”家长要意识到也许孩子打过一架是一件好事,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危机,积累人际交往经验,“让孩子去犯错误,在犯错中学会纠正自己,而不是封闭在一个没有任何危险的环境中。”

  独生子女普及后,过度娇宠和期待性教育的存在,缺乏对孩子承受力培养,缺乏主动社会交往,会让孩子完全习惯于给予性的交往,只会索求不懂付出。“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跟社会交融时,往往不太适应,因为他们未曾学过。没学过就会受挫,而承受挫折力较差,所以往后退。”

  在如何操作的问题中,给家长们提供了3个方式。“首先不要把孩子扔给老人。”老人对孩子会过度娇宠。在3-5岁关键时期,男孩没有爸爸的合理陪伴,就会出现性格中的男性特征缺失,女孩3-5岁也必须有母亲陪伴。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心情不好易诱发情绪胃肠病

在消化科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病人,主诉各种消化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不适、泛酸、烧心、下腹胀痛、肠道“叽里咕噜”作响、肛门排气不断等,反复多次就诊,找了多位教授,反复做了很多检查,如胃镜、肠镜、b超,甚至ct等,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仔细询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