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35岁,因为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到不育与性医学科就诊。说起自己的过去,李小姐非常痛苦。“我的父母关系不和,吵了十几年,但是一直也没有离婚。自己与父母感情也不好,母亲经常打骂自己。自己的两段婚姻都不如意,两人关系犹如她父母关系的翻版———生活中充斥着争吵、猜疑。最近,她突然发现15岁的女儿有了男朋友,并且有了性行为,于是她开始绝望了:难道自己的不幸,也要传给女儿了吗?
父母的性格、行为特征会遗传给子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志中表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能够复制给子女。我们不仅遗传父母的基因,同时也会遗传父母的性格、行为模式、心理特征。比如说上述案例中的李小姐,她讨厌争吵不休的生活,但自己却又重复这种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呢?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
韦志中表示,这涉及心理文化遗传的问题。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言语、行为、价值观都贯穿在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上,这些就是家庭文化,它最终会成为子女“文化自我”的一部分,就像打上烙印一样。当然,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当事人甚至完全无法意识到。李小姐可能带有其母亲的心理特征,因而,有什么样的自我,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及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找准“穴位”,清除不幸基因
目前,李小姐的情绪及紧张的家庭生活,一定会对其女儿产生影响。所以她自己的担忧不无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下一代复制父母的不幸呢?韦志中说,首先要接受事实,也就是说,李小姐要接受自己的成长经历,正面看待自己身上有一些“不幸”的基因,因为这些都是事实;其次,李小姐的心理(又称心理穴位),需要通过心理“刮痧”治疗,让负面情绪蒸发,同时改变其固有的错误认知,当消极意义转化为积极意义之后,就能清除其这些“有毒”的基因。最终不让自己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麦克失恋了,他的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恼,他找到了镇上的牧师。 牧师听完麦克的诉说,把他带到一个古旧的小屋,屋里唯一的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为什么吗?” 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