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01/09/2022

“小人物”为何能感动中国?

  只要我们全社会能够对道德法则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产生强烈的敬重和弘扬之心,我们就会帮助我们每个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建构。

  感动,在字典里,它是一个词汇;在心里面,他是一种表达;在报章上,它是一种诠释。从冰冷的词语到温暖的表情,再到社会的传播,“感动”被赋予了生命。我们需要这些串联起生活乐章的道德音符,在当下被采撷,被呈现。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拒绝冷漠,不让感动成为奢侈品的生活态度。

  以往,我们可能过多地把目光专注于道德精英,以为道德楷模的生成与我们自己的发现无关。今天,通过《感动中国江苏篇》中一系列“小人物”的社会反响,我们或许有所领悟:一点一滴的“感动”,能够汇聚起一座座平凡而又直立的丰碑,打动并影响着整个中国。

  当下,我们时常陷入到一种让人的道德事件中:忘了取的银行卡会瞬间被陌生人刷爆;扶起老年人的热心路人转身就被讹诈成闯祸者;幼儿园老师会为了一时取乐硬生生地提起幼童的;忠诚的感情经不起“小三”的搅局……我们不得不承认,处于转型期的复杂中国,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急需提升。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身边又真真实实地存在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些人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底层”,可能被认为是“非精英群体”,但他们却用自己那双虽然并非十分有力,但绝对用力的双手去帮扶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近期《现代快报》连续在“感动中国”栏目里采写了一组报道:基层农林干部、普通教师、小业主、聋哑人……他们有的身患重病,有的家徒四壁,有的年逾古稀。但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帮助别人。

  为何有的人有道德,有的人没有道德;为何有的人道德沦丧,有的人却闪现道德光芒?类似的问题在学理上会有很多答案。并且,更让我们为难的是,我们在这里口口声声大谈道德的时候,自己本身就很可能沦为一个道德绑架者,以夸夸其谈的道德姿态去批评别人不道德,但真正身处其境的时候,我们自己未必做得更好。

  是的,每一次道德议题出来,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但恰恰是在这么多激烈争议中,起码让我们知道了无论怎样,我们心中对道德的希望火种,永远是不会被诸多冷漠案例所浇灭的。因为,我们身边确确实实有着《现代快报》中报道的这样一群让我们感动的平凡人,在我们唏嘘一些人道德冷漠的时候,他们用道德的温度,默默地提升着社会的热量。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使我们感到感动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即我们要相信,有着太多的平凡人,之所以去做常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道德敬畏。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形成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 并逐步演绎成社会中个体自我约束的道德基点。当下,道德敬畏情感通过个体自我强化的动力和机制,深深植根于人类本性和人的内心深处。只是,我们缺少发掘,缺少催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快报的“感动”系列,是在做一桩功德无量的事情。

  个体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外化环境的作用,即道德是在外在规范和内心信念综合作用结果下生成并发展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无论社会如何转型,只要我们全社会能够对道德法则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产生强烈的敬重和弘扬之心,我们就会帮助我们每个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建构。

  让我们相信正义,信仰爱,拒绝冷漠,常怀感动。通过我们的,“小人物”的道德荧光也一定能够照亮中国,感动中国。

    阅读推荐: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导致长期失眠的罪魁祸首:心理疾病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美国最近的几项研究结果。 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是通过对失眠和非失眠两组人群进行达40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患有失眠的人抑郁症的患病率是没有失眠者的3倍。研究提示,在失眠和抑郁症之间,可能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或机制。虽然目前还无法准确地揭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