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8岁男孩写的一篇作文在网上引起不少网友转载,作文里说:“自己的爸爸是一位外科医生,。。。我不喜欢这样,连狗都讨厌他!”他的作文中写道:因为自己的爸爸是一位外科医生,而外科医生很少有休息的时候,经常要加班,每天回家也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不高兴,我不喜欢这样,连狗都讨厌他!我希望爸爸不要经常去加班,多陪我们,我要怎样才能让他明白,他是我的爸爸而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
对于这一作文所表现出的家庭与工作如何兼顾的问题,不少网友表示,医生这份职业很伟大,绝对支持。但是作为一位父亲还是希望他能够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毕竟孩子也需要父爱,对工作负责的同时也需要对家庭负责。
养育孩子,不仅在于把他健康平安地养大,更要为他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这不仅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还需要父母多注意与孩子相处的方法。
第一件事:多跟孩子一块吃饭
经常和家人共餐的孩子在学习表现、生活习惯等方面优于其他孩子,他们还能掌握更多词汇量、更注重健康饮食,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更好的社交礼仪。家长不管有多忙,每天都要与孩子一起吃顿饭,哪怕是一顿简短的早餐。周末安排家庭聚餐,一家人都要参与进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聚餐时不要看电视,也最好不要接电话,不要谈学习之类的“沉重话题”,只谈轻松的话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食物,但不要强迫。
第二件事:常聊聊家人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杜克博士招募了来自48个家庭的孩子,询问了一些问题:“你知道爷爷在哪里长大吗?你知道爸爸妈妈在哪里认识吗?”随后的心理测试发现,对自己的家事了解得越多,孩子的自尊心越强,而且更善于缓解压力,更能掌控好自己的生活。古代家庭的宗祠、家谱其实就起到了类似作用。建议家长多跟孩子聊聊家里的事情,让他们了解并认同自己的家庭。但要避免说教,少提“想当年”。此外,不管对长辈有什么意见,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达。
第三件事:经常接老人来家里住
经常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懂得体谅父母,善于和他人合作,社交能力更强。尽管“隔代教育”非议不断,但与祖辈的相处仍然能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必需营养”。老人经历的故事底蕴悠长,能给孩子展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老人相对脆弱,孩子在搀扶奶奶、帮爷爷倒水的过程中,能学会换位思考。与父母居住的地方有个“一碗汤的距离”原则,但与老人距离较远的也不必忧虑,经常接老人来家住上一段时间,孩子也能受益匪浅。
第四件事:不要总在孩子面前展示压力
美国家庭与工作关系研究所负责人埃伦 加林斯基曾对10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当询问孩子“最想帮父母实现的愿望是什么”时,她得到的回答是,“希望他们不要那么累”。研究表明,父母的压力会削弱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增加、蛀牙、病、和精神疾病风险。加林斯基说,人们很难做到同时对工作和生活给予足够关注,但只要别把工作压力带回家,孩子就能根据父母的忙闲自行调整生活。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小妙招减轻压力:把每日计划列一张清单,下班前写好次日工作计划,听听古典音乐、喝杯咖啡、一家人出去走走等。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最近,市面上有一本《富爸爸穷爸爸》的畅销书,发行量已经突破15万册,而作者在北京的一场演讲门票居然卖到2元一张,赶得上一名三四流歌星的演唱会票价了。这本书之所以能火起来,据说是因为此书揭示了富人的秘密。作者是一个日裔美国人,他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他的亲爸爸,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