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名病人很认真问我:「你未患过抑郁症,你如何知道患者的感觉是怎样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觉得医生未曾患病,便未必能明白病人,不能给予适切的帮助。
治疗者代入病人处境
那病人提出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有关「同理心」的问题。同理心(empathy)狭义来说,在辅导学、临床心理及精神医学上,是指治疗者代入当事人的处境,尝试经历及感受,有助了解病情、与病人建立信任,给予治疗意见时更适切有效。除了心理及精神治疗,运用同理心,对帮助病人面对身体的疾患及治疗也很有用。但是,同理心并不等于同情心。后者有怜悯成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会不好受,自尊或会受损。
除了专业的治疗范畴,在一般人际相处上,同理心也是很重要的心理质素和态度。即是说,如果我们和其他人沟通及相处时,若能多考虑对方的处境,能更明白其想法,使对方觉得被尊重及聆听。如有同理心,日常人际关系会有所改善,别人更易接受你的意见,处理事情可事半功倍。
例如,爸爸回到家中,身心疲累,妈妈若不急于找他倾诉孩子的问题,而是说他经过一天的工作,现在已疲倦及肚饿了,梳洗完了吃晚饭吧;而爸爸亦体谅太太除了工作,亦要应付家务,一定有不少压力,可问她有什么可以帮忙分担。这样,两人互相体谅,相处会较融洽愉快。又例如,在学校中,同学们都为测验考试努力了一段日子,忙碌过后,老师鼓励同学,并建议举办班会活动轻松一下,同学怎会感受不到老师的体谅呢?
「唔好唔开心」 听者或感不被接纳
面对一名心情低落的朋友,有些人会说「看开点」、「唔好唔开心」之类的说话。听者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接纳,心情低落是不应该的,甚至感觉被责备。较有同理心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虽然感受不到你的痛楚失落,但我相信你感到很难受。」又或者「我们会陪伴你,一起面对。」虽然困难未必会马上解决,但当事人或会觉得被了解及接纳,从而更能积极面对。
一个人的性格及思想特质,有先天或遗传因素,但后天成长、家庭、父母的性格及教养方式,以至学校、朋辈、社会影响等都很重要。我相信后天的影响比先天的重要,根据亲身经验,工作上的训练,例如医疗、心理辅导,能令一般人变得更有同理心,甚至成为一名善解人意的治疗者。
撰文:本会出版小组委员会委员 赖子健医生(精神科专科)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