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在学研究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新近的调查却发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心理焦虑问题。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一代的研究生何以如此脆弱?
在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社会利益结构调整和社会阶层分化都会产生普遍性的社会焦虑。就研究生焦虑产生的诱因而言,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因素和自身处境的个体性因素。
首先,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教育改变命运”是很多学子追求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一些学生不惜“二战”“三战”去考取研究生学历,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估值,希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样的“人生焦虑”会贯穿整个学习生涯。
其次,尽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但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也并非个别现象。一些专业课程设置滞后,知识结构老化,部分专业的培养规模远远超过用人单位需求,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岗位比例偏低,少量学生更是要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由此造成的“专业焦虑”不在少数。
同时,研究生规模扩张提升了专业人才供给量,用人单位存在学历过度消费的现象。招聘岗位的学历要求与工作职位的技能需求之间出现落差,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岗位也将研究生学历作为准入门槛,这不仅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的专业才能,而且引发了年轻研究生职业发展的“门槛焦虑”。
在上述结构性诱因之外,研究生的心理焦虑还是个人学业、家业、事业的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在经历了本科生阶段的基础教育后,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在学业上需要有一定成果的产出,很多学校都有必须发表若干论文才能毕业的硬性要求。身处学业成果产出期的研究生,要在短短几年内产出优秀、丰富的学业成果,不得不承担较重的学术科研压力,一些研究生甚至沦为导师的“打工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研究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2~30岁,是恋爱婚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适龄期。虽然在校学生结婚、生育完全符合法律的要求,也没有学校规章制度的限制,但很少有学校专门为研究生结婚生子设置弹性学制。而且在国人观念里,学生阶段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年人,完成学业是组建家庭的前置条件。这就造成研究生的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脱节的情况,面对儿时玩伴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孑然一身的研究生需要强大的心理建设能力来解决角色分裂带来的内心焦虑。此外,不少研究生有计划地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四处寻找实习机会,即使进入心仪的单位,跟着前辈们一起加班是家常便饭,早早地成为“社畜”。
研究生作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地的高级专业储备人才,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思考的问题。或许,只有增加寒门学子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和路径,减少用人单位对高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同时设置富有弹性的学业安排,降低青年学子“打工人”和“社畜”的感受,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打造一支心理阳光、身体健康的人才后备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专家提醒:家长应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 沪上一家亲子网站近日开展的关于儿童习惯养成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的妈妈都反映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攀比心。对此,幼儿教育心理专家提醒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应一味溺爱,谨防孩子出现攀比惯性。 记者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