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焦虑”看似是女性成长中的绊脚石,当你超越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是垫脚石。当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形成了一个“内聚性自我”时,就不会为世俗潮流所裹挟,就能过上胜券在握的“自洽”人生。自信的女人最漂亮,即便你变老、变胖、变丑,依然是值得爱与被爱。
你有“容貌焦虑”吗?最近由赵薇监制的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就聚焦了“容貌焦虑”这一女性普遍困境。剧中台词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对吗?不对,不全面。不光要看脸,还要看胸看腰看屁股,看头发看指甲,看脚后跟,颜值似乎成了某种话语权。”
而恰恰在前不久,大润发超市因一张女装尺码表引发舆论讨伐。其在门店女装部墙上张贴的女装尺码表中,竟然将女装尺码规格S、M、L、XL、XXL分别比喻为“瘦”、“美”、“烂”、“稀烂”和“稀巴烂”。这两件事同时发酵,从女性个体及社会层面引发了关于“容貌焦虑”的关注和讨论。
“容貌焦虑”:女性成长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说到“容貌焦虑”,我想起前几天和“80后”女友见面的一幕。那天她见我就说“你皮肤好干啊”,我回敬她“你又胖了”。每次她说我皮肤问题,我揪她发胖问题,两人互怼但并不伤和气。记得那天她说:“我发现你活得那么快乐的原因了,你总是在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比如你身材好,你就放大身材的作用;你皮肤不好,你就选择性免谈……”
细细琢磨,她说的有道理。回想35岁之前,我可是“无限放大自己缺点”的女人。关于容貌我也算“焦虑大户”了,从记事起就给自己打上“不好看”的烙印。后来我知道这与从小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与肯定有关。大学时代可谓我“容貌焦虑”的重灾区,那时我又发现――自己个子太高也不好,所以极度自卑。
现在回想起来,恰恰是那些暗夜时刻,开启了自我认知的旅程。直到35岁之后,我彻底从“容貌焦虑”的坑里爬上岸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外貌反而越来越自信了,个子高也变成了“优点”。这段从“自卑狂”到“自恋狂”的内心跋涉,被我看作是最美的“内在成长”。
现在看来,“容貌焦虑”看似是女性成长中的绊脚石,当你超越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是垫脚石。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分为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实体自恋,指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像是一种实体,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损害。而虚体自恋的人,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等。虚体自恋的本质,是无法悦纳“真实的自己”。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女人不惜花重金化妆、美容,甚至不顾健康寻求医疗美容“让自己更美”,结果却在“容貌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比如《魔镜》中的齐溪去医院整容,想割双眼皮、丰唇、垫额头、垫下巴……医生劝道:“你很漂亮啊,没必要,自信的女人最漂亮。”她反问医生:“不是漂亮的女人才最自信吗?”
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越漂亮的女孩,有时反而越热衷于整容。我有个女朋友就忍受不了任何容貌上的瑕疵,“医美”不断,而她在我眼里正是绝佳美人。其实根本问题在于――无法悦纳“真实的自己”。
勇敢定义自我,握手“自洽”人生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妇女报曾编辑一个专栏“丑女俱乐部”,倡导女性走出相貌误区,自强自立自爱,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在我看来,“容貌焦虑”不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而是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只不过在如今消费至上的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尖锐也更普遍。
根据KY《2019年中国人颜值报告》两万多份有效问卷显示,有近40%的人都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越年轻越焦虑;焦虑水平越高的人,对自己的外形满意程度越低。“容貌焦虑”正在成为一种时代病。
如今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见缝插针地裹挟着女性。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指出:一个人在消费社会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换句话说,崇尚消费的社会不允许你对自己感到满意,而只有不断激发你的焦虑,才能促进消费。大润发超市的“恶俗营销”正是瞄准了这一点。
我个人很喜欢作家木心的那句话:“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商家和自媒体宣传齐头并进,让“美”变得越发狭窄、单调、标准化时,我们更要提高警惕、破除迷雾,学会“自洽”。
最近听到莫文蔚的新歌《自洽》,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理念。我们这一生都很难逃社会的评价、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体系,当年轻的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往往会被外在的评价体系所左右;而当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就不会为世俗潮流所裹挟,就能过上胜券在握的“自洽”人生。
按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说法,就是形成了一个“内聚性自我”,这是一种完整而坚固的内在心理结构,它会让你确信,即便你变老、变胖、变丑,依然是值得爱与被爱。正像《魔镜》的最后齐溪自我和解道:“最为包容、广阔的美变得狭窄、单调,纵容这种变化的不是别人,就是我。”
的确,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组合”而成,改变只能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可可・香奈儿曾说:“20岁的面容是与生俱来的,30岁的面容是生活塑造的,40岁的面容是自己负责的。”这句话传达出三层意思:20岁我们要学着接受自己的相貌;30岁我们要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40岁人生整合基本完成,过上“自洽”人生。
一个告别“容貌焦虑”的女性说:“有的时候觉得长大真是好,可以有机会自己去定义自己的人生。”的确,“自洽”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胡杨)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孩子“人来疯”让不少父母感到头疼,所谓人来疯,就是越有客人,越不听大人话,以致影响了大人间的交流。这种现象多发生于2-7岁的儿童。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这种“人来疯”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其中有孩子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首先,“人来疯”反映了儿童希望得到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