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以家人之名》热播,原生家庭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有人说,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就像上了一堂名师一对一的课程,日常亲密关系怎么处理,怎么达成自洽,这些都像一种不用思考的肌肉反映。
而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只知道什么是错的,却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就像一个人被告知1+1≠3,那这个人要有多聪明,要试多少错,才能知道1+1=2呢?
诚然如此,但原生家庭只是你人生的第一棒,不要因为一个不完美的开始,就放弃去接近完美,不要因为答案难找,就放弃找到的可能。
不要强求改变父母
近些年来,网络上很多声音说我们应该教育父母。有很多人执着于改变父母,纠正他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改变他们对人的态度。书给父母买了一套又一套,最后在家里的书架上落灰。话劝了一边又一遍,最后却变成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过后漫长的冷战。这样的失败让我们深陷于无能为力的痛苦中。
然而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并不是我们的错。放弃改变父母,有时能减少许多无谓的痛苦。
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一个女孩因为三十年来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战而心力交瘁,踏进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跟她说:“你作为孩子,不得不看着你的爸妈在婚姻里受苦。但你要学着把他们的婚姻还给他们。”她说:“因为这句话,我开始学着分辨,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他们的,什么是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自如了。”
的确如此,这种与父母进行适当切割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家庭伤害。要知道,只有划定必要的界限,父母的痛苦才不会成为你人生的底色,他们的情绪才不会主导你的生活,他们对你的态度也才不会决定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然而,真正做到这种分割,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取得经济独立,而更重要的是取得情感上的独立。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般被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决定的部分
在“归罪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原生家庭已然成为了“失败人生”的泄洪口。可是我们要看到,同样是被家长忽视,有人走向阴暗堕落,有人却学会独立自强。同样是争吵不休的家庭,有人把同样的歇斯底里带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有人却在爸妈争吵的时候,思考这句话该怎么说才不伤人。同样是被家暴过的孩子,有人长大以后继续家暴自己的孩子,有人选择一生致力于反家暴的事业,保护妇女儿童。
要知道,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因素太多了,原生家庭纵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并不能决定一切。跑不好第一棒,也不代表就一定会输。所以去和那些不能选择的过去和解,然后勇敢地去选择和创造属于你的人生。(奕涵)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孩子在交往中表现胆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生性气质造成。这类孩子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应较为缓慢,需要长一点的时间 2、环境影响。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婴幼儿大多数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