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2/2021

用自我效能感消融习得性无助

◆ 思想安慰剂对我们具有积极帮助,思想的运动、安静的练习产生的活力和行动力量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 无力感是一种后天体会,可以通过后天的体会来加以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培养、恢复我们的有力感。自我效能感是克服习得性无助最好的方法

当下防控疫情仍需要我们尽量居家不外出,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宅家许久,你是否有疲惫、无助等感觉?听听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对于宅家里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建议。

从安静中挖掘愉悦力

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虽然我们被隔离了,但是我们的思维、想象是无限的,可以超越我们现有的空间,所以一定要读书、思考、创作、想象,要找时间来表达。在隔离的环境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的通讯方式跟亲人、朋友、社会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做直播。物理的空间是有局限的,但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无限的。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专念的练习,心理学发现专念状态,气功、冥想、打坐、太极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进入不重要,而是进入这样一种安定的、静的状态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闫伟博士的研究发现,这种思想安慰剂对我们人类的积极帮助,比抽烟、喝酒、打麻将带来的兴奋感更长久,那些兴奋感很快就会变成疲劳感。去打麻将、喝酒、跟朋友聊天确实很开心,但是回来的第一个感觉是没劲儿、困了想睡觉,而这种思想的运动、安静的练习结束后,所产生的活力和行动力量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这就是对那些已经被隔离的人在心理学上的建议,无论是上课、读书、听音乐、谈心、说话、聊天、编段子,还是其他的很多方法,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积极。

用自我效能感克服无助感

面对这样的重大事件,无力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我们有想要去做点什么的愿望,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称这类状态为习得性无助。所有的无力感都是习得的,即是后天的,它是我们在生活中、在经验中慢慢产生的一种乏力的感觉。既然无力感是一种后天体会,那么它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体会来加以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培养、恢复我们的有力感。可以先做一件小事,这件小事产生的快乐会让你慢慢意识到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不能出门,但是不表示我们不能跟朋友联系;我们不能接触具体的事物,但是不表示我们不能了解、学习它;我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外面的疫情防治产生不了多大的帮助,但我们让自己活好活下来不也是帮助吗?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怎么想,所有的无力感都会被逐渐树立的自我效能感所取代的,就是我能做事情、我能做好事情。

如何让我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呢?有很多心理学的技巧。

第一,从小事做起。做不了大事,但可以做小事。写不了小说,但可以写一首打油诗,说明我还有创作的能力。给自己一种积极的暗示。

第二,一定要去“晒”,一定要去说。当然要在朋友之间、支持你的人中间,你要把你自己的创作、自己的成就说给家人听,尽管这个成就很小,但家人们总是支持你的,所以积极的反馈也是特别重要的,也可以培养我们自我的效能感。

第三,尝新、试新、探新的方法简单但很有效。换一件新衣服很开心,学做一道新菜也开心,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起点。所以,尝新、试新、探新也是树立自我效能感特别重要的方法。人只要是能够去创造、想象,做出以前没有做的事,说出以前没有说出的事,想出以前没有想到的主意,都会成为积极心理力量特别重要的来源。

所以,自我效能感是克服习得性无助感最好的方法。

赋予生活意义感

现在网上有个段子“终于到了宅在家里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态,能够想象出来、创造出来、感受出来伟大的意义是很有价值的。我们以前总以为意义是一种空虚的、抽象的、远大的概念,但其实意义就是我们人类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行,这样的意义感能够被创造出来、想象出来、体会出来,人真的就可以做出非凡的业绩。

人不是追求简单的生存、简单的生理需要,而是追求意义的。在武汉的一些朋友们选择主动封闭自己,为什么能够做得到?因为这是国家的号召、人民的需要,这是这个城市能够战胜病毒的正确方法。所以能够从“宅在家里”想出爱国主义意义的人,他一定也是积极、快乐的。

人最伟大的智慧就是创造意义,而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平凡生活的意义理解不一样。一个人走到水边想到的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法、生活感受就比另一个坐在水边只能发呆的人要高深得多、要有意义得多。而这个意义感对我们现阶段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扶威)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学生压力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小学   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注意力不集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市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兼职的数量比较充足,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数量不足。青岛的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大都有了专职心理教师,而小学则几乎都没有专职心理教师。   李沧区惠水路小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