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 姜林乐
在佛学中,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消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例如,当我们看到亲人、朋友或者小动物痛苦时,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想使他们得到快乐(这是慈),此刻我们便生起了慈悲心。
在心理学领域,慈悲聚焦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保罗・吉尔伯特认为,慈悲是人类的基本美德,是一种对人对己遭受苦难时产生的感知力(如同我们所说的恻隐之心),它还包涵了对解除痛苦的希望和为之努力的行动。与同情有所区别,慈悲心有时高于个人层面,慈悲的人会感受到众生皆苦而生出悲悯之心。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对他人、对世界的怜悯之情能让人身心获益。精神上,慈悲心会增强人们对幸福、感恩、愉悦的感受,减少自恋、耻辱感、自卑感,对缓解内心的焦虑与痛苦有显著效果;躯体上,经过慈悲训练的人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统都更为“强大”。可见,慈悲心是一剂良药,能全方位地提升身心健康。
尽管有的人生来更易以慈悲为怀,但慈悲是一种能力,比起先天的人格属性,后天的学习和感悟更能提升一个人的悲悯心。综合多项慈悲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升个人慈悲感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
想象唤起心中爱。有时候我们对他人太过苛刻,现实的困境、生活的艰难让我们戴起面具、身穿盔甲,难以唤起心中柔软的慈悲心。这时,爱与关心的想象训练就很重要。可以在每天睡前花几分钟,想象自己是一个善良、懂得怜悯的人,这样的你会怎么处理日常争执、埋怨和自责?通过想象让内心富有慈悲感,现实生活中就更容易去同情、体恤和包容他人。
自我反省除障碍。回想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又在什么时候无视了他人的难过?一般来说,人在担心害怕、压力过大、匆匆忙忙的时候更易冷漠和麻木。如果觉得自己对他人的苦难越来越“无感”,就该多反省自身,分析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慈悲心,然后一一克服。
撰写书信练慈悲。以外人的视角给自己写一封慈悲、关怀、理解自己处境和心情的信。例如“你最近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心里一定承受了很多苦”“发生这种事不是你的错,千万别再责怪自己”等。相比只停留在大脑中的想象和思考,写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文字能让我们更明确表达慈悲的用词、造句,也能增加我们对慈悲的记忆,更容易到生活中去实践。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从北京市教育心理学研究会获悉,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 据报道,在去年青苹果热线接到的9000余个因“早恋”、“性冷淡”等问题进行咨询的电话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