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在东莞 系列报道之二
新学期以来,悉心观察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成为了卢江燕的一项新任务。有小孩哭闹,赖着不肯进教室上课,卢江燕要上前抚慰,并找到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对于表现严重的小孩,卢江燕还要为他们建立档案,跟踪观察,进行心理疏导。
卢江燕是石碣新民学校的教务处副主任,今年上半年,该校申报了以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的省科研课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卢江燕和其他7位老师在授课之余,将花费不少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新民学校,心理教育已经成为该校着力打造的特色教育,不少在此就读的新莞人子女都已因此获益。
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报告,让新民学校的校监杨清记忆深刻。
新民学校有学生1300余人,其中新莞人子女占七成以上。此前,学校曾针对本校4至9年级的近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交往”、“自信心”、“幸福感”和“焦虑”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学生表示“希望父母能多陪伴自己”,有30%的学生表示“与父母交流过少”,有46%的学生表示有“孤独感”,有41%的学生表示“很容易发脾气”,有33%的学生觉得“不快乐”,有57%的学生觉得“没有幸福感”。
“这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值得关注。”杨清说,特别是新莞人子女,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
卢江燕将这些异常行为总结为以下几种: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容易哭闹;不合群,不交流,性格内向;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喜欢顶撞老师,不爱学习。
杨清分析说,由于新莞人家庭的特殊性,亲子沟通往往有所障碍。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一些家长则受制于自身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在子女的教育和沟通方面力有不逮。这导致一些孩子对亲情表现淡漠,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并引发孤独感、情绪化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坏孩子”杨云的转变
从2005年起,杨清开始着手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他一方面向一些权威的心理教育专家求经问策,一方面组织学校老师参加心理知识培训。
喜好心理学的卢江燕在学校的搭桥下,攻读了某高校的心理培训班,并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她和另几位老师成为了学校专设的心理辅导老师,他们每学期都会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和心理辅导。而在学校的号召下,几乎所有老师都有意识地将心理辅导用于日常教育中。
去年从新民学校毕业的杨云(化名)曾是不少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父母离异,随着母亲从湖北来到东莞,对于家庭的排斥感,让他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杨云初一时结识一些社会不良青年,常常聚众打架,让老师们极为头疼。“但是他又特别聪明,成绩很好。”杨清说。
老师们的方法,是对杨云实施“暖心教育”。一方面,老师频频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尽力为孩子营造家庭温暖;另一方面,从老师到校长,都对杨云给予格外关注,主动和他聊天,谈理想,谈未来,让他在学校也能体味到集体温暖。
有天深夜,卢江燕查寝时发现杨云仍在宿舍吵闹,她于是问道:“杨云,怎么还没睡呀?”卢江燕并不是杨云的带课老师,同学们于是哄闹说:“怎么谁都认识杨云,真是臭名远扬呀!”卢江燕立即接话:“那是因为杨云成绩好,我当然记得他。”
卢江燕说,从那以后,杨云明显对她和悦了许多,有时杨云在操场打闹,她上前阻止,杨云也立即听话。“以前,他会和老师对着干。”
一个学期后,杨云不再去校外“混”了,开始专心念书。去年,杨云以不错的成绩考到市实验中学。
杨清说,杨云的案例很典型,他本性不坏,但从小缺少父爱,缺乏家庭温暖,于是变得叛逆,我们的办法就是给他最大的关爱,让他从学校和家庭找到温暖。
心理教育范畴继续延伸
在继续关注新莞人子女心理问题的同时,新民学校还将心理教育的范畴扩大到一年级新生和外国学生。
今年上半年,新民学校向省教育厅申报的科研课题《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获批。卢江燕说,由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差异,许多儿童在小学入学时会出现焦虑、恐惧、自我封闭和没有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并引发一些行为障碍。
这一课题由卢江燕等8位老师主持,而为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问题寻找对策,也将成为整个学校未来两年的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学校国际部的近200名外国学生,也进入该校心理教育研究的视野。该校国际部主任郑秀琴说,这些孩子跟随父亲来到中国,不少人存在环境不适应、学习困难、难达到父母期待等问题,并表现出孤僻、畏怯等异常行为。
郑秀琴说,要帮助外国学生融入中国,心理教育十分必要。
校监心声
杨清:希望学校家庭合力教育好孩子
自2005年实施针对新莞人子女的心理教育以来,新民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一方面要做好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技术的培训工作,成立心理辅导室,做好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定期的心理问卷调查,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登记在案,追踪观察并定期辅导;另一方面,要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共同关注、教育好学生。
(实习编辑:谭明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肆虐,引起本港出现「盲抢炎」。口罩可避免受病毒感染,成为生活必需品,各区市民为抢购口罩大排长龙,似乎可以理解。然而早前不少市民收到短讯录音,指内地停止生产线,误信本地粮食与日用品供应不足,超市及杂货之白米及厕纸货架即日被「洗劫」一空,这种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