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2/2021

困扰大学生心病 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

  进宿舍前,得让室友将窗帘拉上,否则就想走到窗前往下跳;上课的教室在二层以上,就会坐立不安,产生走到窗前纵身一跃的冲动。开学一个多月来,我省某高校信息学院的一位大一新生,因心理问题,行为日渐失常,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现在不得不办理休学手续。

  在大学校园里,像这样因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影响本人学习生活,甚至威胁生命的事件曾一再发生。不久前,北京大学新生跳楼事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日,教育部对这一问题又专门出台新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的心灵如此脆弱?他们的“心病”有哪些?该如何医治?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四种”心病”

  据省城在校生人数较多的一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介绍,经调查,这一学校的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在10%以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左右。省城另一所高校的学生处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学校也有类似情况,并称在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甚至达20%以上,我省这一比例应不算夸大。采访中发现,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障碍大致可分为四类。

  来自农村的小高经济条件较差,普通话讲得也不好,看到同宿舍同学有最新款的手机、电脑,或是见多识广、能言善道,原本内向的他变得更是一言不发,常常感觉自己“特别孤独”,怀疑别人一说悄悄话就是说他,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也有同学因为看不惯同学的做派、担心与人相处时产生摩擦等原因,对社交产生不信任感,不同任何人交往。

  这些同学的表现很容易给自身带来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有的还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甚至影响生命。这种因为文化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是目前在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心病”,且具有普遍性。山西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张绣蕊老师说,咨询的学生中半数以上都受困于人际交往,而太原理工大学在去年的新生心理筛查中发现,三成新生表示难以应付人际交往。

  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易给人带来痛苦。异性交往的困惑也是大学生的“心病”之一。有的因没有异性朋友而难耐孤独,烦躁不安;有的陷入暗恋,无法自拔,情绪低落;有的同学异地恋,常受误解、猜疑之苦,郁郁寡欢;有的失恋者痛不欲生,产生强烈忧郁、悲愤甚至绝望情绪;有的同性恋者不知如何面对同学目光,忧心忡忡。因恋爱引发的抑郁、精神障碍,在大学校园也占一定比例。

  除了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困惑外,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上课听不懂,恐惧考试等学习上的焦虑,以及毕业生对就业的恐慌,也是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心病”。

  潜藏的悲剧

  省城某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纠纷、矛盾也呈增长趋势。

  大三学生小妍,因为很难融入宿舍里的集体生活,常常同室友们发生矛盾,最厉害的一次是拿起脸盆和室友们打架,最后被其他五个室友赶出了宿舍。一段时间内,她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退学”、“死了算了”成了她的口头禅,口袋里常常带着一把匕首,“随时准备自杀”,有时候还要爬到学校附近的山上,“准备跳山”。这一切幸好被一位老师及早发现,化解心中矛盾后,才步入生活正轨。

  我省某理工科高校的一位老师说,一部分常常感到“无聊”、“郁闷”的男同学迷上网吧后,嗜“网”如命,在虚幻的世界里度过青春的每一天,最后导致“挂科”、不愿同人交往、精神状态极差,就业时更加迷茫。

  省城某综合类高校一位大四女生,有着令人羡慕的双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较高,性格开朗,人也漂亮,但在毕业之际,考研受挫,找工作也暂遇不顺,“心气儿”高的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产生了抑郁情绪。最终,从四楼宿舍跳下,导致下肢瘫痪,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视其为掌上明珠的父母悲痛不已,她醒悟之后也感到了无尽的后悔。可惜,青春不能重来,生命没有彩排。如果她能及早得到心理干预治疗,将不良情绪释放,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心病”的诱因

  中北大学的国家一级职业心理咨询师赵丹凤说:“真正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有问题的家庭,一个人从小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心理基础”。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长大后,孩子就会对周围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怀疑自己;有的家长唯分数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为了取悦家长,孩子的学习伴随着焦虑,直到成长的某个阶段才会以各种心理障碍的形式爆发出来;有的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孩子长大后就有狭隘、自私、暴躁等人格特征……这些都将成为心理障碍的诱因。

  家庭造就了大学生先天的心理基础,而社会则应为大学生心灵成长提供养分。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侯彩霞认为,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导致他们认知失调、心态失衡。

  此外,在我国,心理保健在中小学阶段还不十分普遍,学习几乎是学校生活的全部,有些学生即便在这一阶段有了心理障碍的倾向,也很少被干预。一些小事情,可能会给某个人留下心理阴影,像定时炸弹一样,在将来一些特定的环境或场合“爆炸”。

  学校咨询“遇冷”

  2005年前后,我省多数高校开始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且以免费咨询居多,但咨询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比如,山西大学现有在校生两万余人,一年咨询量为500人次;中北大学在校生3万余人,一年咨询量为300人次;山西财税专科学校在校生5000余人,一年中仅有个别学生做咨询。同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比例相比,这个比例着实很低,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宁愿隐藏脆弱的心。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也还有待更好地发挥。

  大三学生甜甜说:“周围同学基本上都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即便有人知道了也不会去的,因为觉得只有‘脑子有病’的人才去那种地方。”对心理咨询室的态度,除了排斥外,也有的同学表现出不信任,认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不如同朋友倾诉。

  心理咨询师赵丹凤说,目前,学校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应当再加强,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宽容自己、尊重生命,有一个健康心态。同时,应当加大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建立评价机制。此外,应建立心理咨询师的督导机制,让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也接受指导。

  

 

  打造健康心理

  大学生心灵世界日益受到关注。我省各高校近年来正在逐步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扭转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今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高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教师。近日,教育部又发布《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将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

  太原师范学院学生处袁处长表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应当更加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在学生中开展集中教育、心理讲座、心理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校、院、班级、宿舍几级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心理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一年级注重新生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二、三年级着重讲授人际交往和婚恋观念,四年级注重生涯规划等。”

  对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咨询师建议,要关爱自我,悦纳自我,主动探索自己存在的问题,适当地宣泄情绪,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缺陷进行锻炼。敢于走向社会,完善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

  ()小编温馨提示:想浏览更多精彩信息请点击返回相关资讯频道,有专业的健康专家为您的健康排忧解难。

  (实习编辑:谭明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幼儿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总括为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体表现为: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