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微笑?是开心?还是人们希望开心?选择这两个答案时一定要谨慎――根据社会心理学实验期刊的一份研究显示――坚持认为答案是后者的人,以后再微笑时,会没有以前那么开心呢。
第二种解释虽然有点犬儒色彩。实际上这种解释有完备的心理学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叫做“面部回馈假说”,理论认为微笑和其他面部表情会对情绪造成积极影响。要证明这个理论难度很大――如何去测量人们在微笑前后的情绪变化?情绪的变化是微笑本身造成的?还是让他们发笑的东西造成的?要判定很难。
但是问题再难也难不倒聪明的研究人员,他们依然找出了研究办法。1988年Fritz Strack、 Leonard Martin、和 Sabine Stepper发表了一份研究了,在实验中他们让参与者用嘴或牙齿咬住钢笔,用牙齿咬住钢笔要用到和微笑相同的肌肉组,而用嘴唇含住钢笔则无法微笑,参与者要在嘴里有钢笔的情况下观看卡通片。结果显示,现对于用嘴唇含住钢笔的人,用牙咬的人表示看卡通片时更开心。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发出特定元音强迫他们做出微笑和其它表情,结果再次验证了之前的研究结果。微笑冷却了进入鼻腔的空气,改善人的情绪,这种理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微笑也有心理学的因素在起效:皱眉不会改变鼻腔气流,但是却能增加人们的难受程度。最新一份研究显示,影响微笑的还有另一重心理因素。在一项试验中,85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了Strack/Martin/Stepper的口含钢笔实验,其中一半参与者在将钢笔放进嘴巴之前被告知微笑是快乐的反应(研究人员称为“反应式微笑理论”),另一半被告知微笑是用来使自己高兴(“前摄式微笑理论”)。试验完成后,参与者被要求填写问卷,用来评估他们的快乐程度。
研究发现,被告知反应式微笑理论的人们微笑时感觉更快乐,但是被告知前摄式微笑理论的人们不微笑时反而更快乐。所以,一旦告诉你微笑让你快乐,微笑就失去了让人开心的作用。
研究人员同时让63名学生――一半被告知反应式微笑理论的学生,一半被告知前摄式微笑理论的学生观看图片,如果看到有趣的就笑。其中一组展示了10张搞笑图片,另一组只有一张搞笑图片。每组图片中都有不搞笑的图片。结果显示搞笑图片更多的一组里人们笑的越多,但是微笑只能让“前摄”组的人心情更差。
实验结论是强迫心情低落的人发笑反而适得其反。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11个月的俊俊是个乖宝宝,看着妈妈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闹;妈妈回家了,他高兴地笑一笑又自己玩,从不缠人。可医生说俊俊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不好。 亲子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