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3/2021

中学课本大谈婚前守贞有必要么?

  七嘴八舌说“婚前守贞”

  课本,是生硬的教材;生活,却是活灵活现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国情与美国国情有着巨大的差别,可是,如果用心的话,创作出中国版的《美国派》和《成长的烦恼》应该不是太大的难事。尽管我们曾经有过《家有儿女》这样的克隆产品,但这类作品并没有涉及孩子们最需要了解的东西。所以,与空洞无物的“婚前守贞”相比,我们更需要中国版的《美国派》和《成长的烦恼》。

  多从健康角度考虑“婚前守贞”

  在婚前性行为并不鲜见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生都呈现出对性的宽容度和开放度的当下,讲“婚前守贞”显然有点不合时宜。然而,讲“婚前守贞”难道真的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吗?

  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婚前守贞”,似乎不符合人性。的确,旧有的“婚前守贞”,讲究的是“守贞”,为某个人“守贞”、为道德“守贞”,而且是专指女性。但现在的“婚前守贞”,却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这显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婚前性行为有着诸多的坏处,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

  令人欣慰的是,书中特别谈到了“婚前守贞”,认为这是唯一能避免怀孕和传染性病的100%有效的方法,这话显然没错。诚然,照本宣科的教育不一定会起效果,学生也不一定就此相信,更不一定从此就能够做到“婚前守贞”。但如果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将这个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使他们多一个成熟、理性思考的角度——这肯定不是坏事。

  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健康就是生命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人的健康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更应多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婚前守贞”,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懂得爱护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难道不是吗?

  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首先都必须尊重人性的发展。违背人性发展的行为或教育,都是错误的。比如美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禁止性行为的教育占了上风。他们认为婚前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应该的。可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婚前性行为未见减少反增多,未婚先孕者更是比以前多了起来。

  实际上,婚前守贞不守贞并不重要。过分的强调婚前守贞,还会容易让人陷入理解的误区。有人可能会认为,婚前需要守贞,婚后就无需守贞了。似乎人只要一结婚,就拥有了不守贞的权利。而婚后的性泛滥,其危害比婚前的性行为更大,也更具破坏性。社会上流行的包二奶、养情人等现象的出现,恰恰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的对待“性”。一些人一提到性,就会联想到诸如“做爱、怀孕、性感、性病”等方面,他们往往忽略了“爱”。正如美国的一位教师所言,爱情是两性之间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缺少爱情的“性”是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就是说,性,必须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而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性”,又何来什么不道德不纯洁?哪怕婚前发生,我们对此也应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却不应一概去否定,甚至进行无端的批评和指责。

  而反观其他国家,已经很少提到“婚前守贞”这样的概念。如瑞典,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他们的性教育近乎“赤裸裸”,丝毫没有我们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幼儿时期开始,性教育就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些强加的观念,而是进行科学的生理指导以及性道德、性评价等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后,自由的做出个人选择和评判。至于婚前是否守贞,也同样是每个人看法不同做法不同,却不是提前灌输和整齐划一的给予定义了。

  婚前守贞,纸上谈兵

  当岁月的车轮驶入今天,而我们还在大谈特谈“婚前守贞”时,已经显得有些极不现实的了。现如今由于生活压力增大,我国青年普遍结婚较晚。

  一些青年大多是三十岁才结婚,更晚些则到三十多岁才走进婚姻的殿堂。特别是一些女生,要求男方一定要有住房,否则就别想结婚。而在城市里拥有一套住房,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即便贷款买房,也需要经常长时间的打拼和积攒金钱,方能交得起首付。如此情况下,若一味的去谈什么“婚前守贞”,自然是纸上谈兵,也根本不切实际。

  性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守贞,而在于正确的对待“性”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青少年“性反叛心理”消除技巧要掌握

  但这一时期,他们对性的自我探索处于模糊状态,种种性的困惑无法解除,而他们体内性能量的激增,又会导致性情绪的极大波动。因此,在他们身上,难免要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看不清这一点,总认为他们“不听话”,必然导致性教育的失败。   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性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