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5/2021

半百女士的进食“怪病”

几年前,王女士5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心情压抑,茶饭不思。这一天的晚饭时,突然感觉吃不下饭,就离开了饭桌。家人不知如何是好,赶紧照顾她先睡下了。这是王女士多年来第一次先于家人睡了一个安稳觉。

谁知,从此以后,王女士竟然再也不能正常进食了,坐到饭桌前也无法下咽任何东西。只有晚上睡到半夜突然醒来时感到饿了,朦胧中才能吞咽一些流质食物。但是,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一旦王女士清醒过来,就又不能进食了。因此,家人对王女士格外地照顾,不再让她操持家务。除了给她生活上的照顾外,也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食道没有什么不正常。于是,家人也就没太在意,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很快就会好,多给一些照顾就是了。谁知,几年下来,王女士的“怪病”竟然一直没好,经历的各种检查不下几十次,诊断结果没有一次不是正常的。于是,家人每天吃饭时,王女士就坐在旁边看,虽然也想吃一些,可食物一到嘴边却咽不下去。几年下来,王女士的体重严重下降,从原来的5千克降到3多千克。

如今,心理咨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家人意识到,是不是王女士的心理出了毛病。于是,王女士开始了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了解到王女士性格内向,凡事都喜欢追求完美。她感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她自己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丈夫又在几年前下了岗,操持一个小买卖,也没有多少进项。由于结婚晚,孩子小,同龄人的孩子都长大了,她的孩子中学还没毕业,家庭经济负担也很重,这让王女士感到生活压力非常大。最艰难的时候,王女士感到几乎难以承受了。本来王女士就经常茶饭不思,身体经常闹病,但她觉得只有闹病的时候,才感到心里暂时轻松一些。开始感到不能吃饭的那段日子,正为考入高中的女儿准备学费。偏偏那几天又赶上丈夫,没有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了,正在医院输液。就在王女士愁苦难言的时候,“怪病”就开始了。

心理医生指出:王女士的进食障碍,从心理角度分析属于“躯体化障碍”。所谓“躯体化障碍”,指一个人在遭遇生活困境,面对心理压力时,出现的对挫折或压力的焦虑反应的躯体化,表现为某种身体的症状。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主神经系统或系统有关,因为长期的紧张焦虑,导致这些系统出现障碍,这是人的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通俗点说,所谓躯体化障碍,就是心病不知不觉地跑到了身体上,比如因为心理压力而恶心等。用形象的说法,叫作“扮演病人”,但不是故意装病,而是在人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发生的。

身体患病了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关照,于是,就可以暂时在心理上逃避所面临的压力。就是说扮演病人可以得到好处。由于得到好处,扮演病人的行为无形中就被强化了,逐渐巩固而成了习惯。但是,由于到底是心病,所以检查又没有任何异常。躯体化障碍的症状没有心理上的选择性,而有生理上的选择性,即心病跑到身体的哪个部位,是由身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决定的。生理上哪个器官或部位存在弱点,往往心病就会跑到哪里。

王女士的躯体化障碍就是源于心理压力。一是生活困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还要拉扯孩子,这是来自生活的压力。二是人格特征。同样的压力,如果性格外向可以有较多的宣泄机会,而内向的人往往比较难于化解心理压力。同样的现实,如果比较善于接纳现实的人会乐观地看待生活。而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就难于接受现实,对压力的主观体验更强烈。三是年龄特征。5岁前后正值更年期,会出现较多的消极心理状态,这又加剧了心理压力。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心理压力难于承受,不自觉地开始扮演病人,心病跑到了身体上。于是,心灵逃避了压力,而且还得到了家人的照顾。家人的照顾又巩固强化了躯体症状。她的心病之所以反应在喉咙上,一来,“吃不下东西”是人们面对心理压力时的自然反应;二来,可能她的喉咙当时正有些不适。至于半夜醒来可以短暂进食,是因为睡眠状态下不用扮演病人了,朦胧中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停止了工作,而一旦真正清醒过来,心理防卫机制便恢复工作,于是躯体症状又出现了。

通过心理咨询,王女士对生活的认知得到了调整,能够以积极的眼光看生活,心理压力减轻了,她终于摆脱了“怪病”可以正常进食了。

躯体化障碍在所难免,有时还有利于人们暂时的心理调节。但是,如果不适宜地长期进行心理自我防卫,不仅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会平添许多人为的烦恼和痛苦。因而,正视现实生活,了解心身关系,重视心理调节,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是避免躯体化障碍导致痛苦的良方。当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工作压力是男性健康杀手

许多白领阶层的男性会觉得腰酸背痛、无精打采,有的人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还有的人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浑身没劲儿,回家就想睡觉等。所以,经常有人要调换工作单位,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种症状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充满竞争的工作压力造成的。那么,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