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6/2021

别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塞里格曼在对大学生的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在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却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有中经历着种种艰难险阻,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上学时学习成绩下降、升学考试失败、失恋的打击、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晚年孤独、体弱多病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等等。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没有希望了”、“我听天由命吧”……这些常常就是当人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呢?“习得性无助”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太多,体验到的成功太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体验过成功。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度”的,一旦超出这个“度”,就会使人产生失助感,从而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怨天忧人,丧失自我价值。对于那些过去获得成功经验比较多的人,会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临失败,不会轻易地被打倒,而更多的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获取成功。这时,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而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的经验非常少的人,自信心比较弱,如果再面临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祸害,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说到这里,就不由得不说起我们的孩子。有些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害怕去学校,害怕写作业,害怕见老师,害怕开家长分,更害怕期末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我们说一个人的兴趣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边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让孩子从他所从事的学习行为中体验到快乐。而快乐又来自哪里呢?很大一部分来自成功。人们不也常常用“成功喜悦”来说明因成功而带来的的快乐吗?尤其对于那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事情,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体验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于一个有着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其忍耐力、意志力、抗挫折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下降,尤其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个体非常不愿意去学习时,学习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此外,“习得性无助”还是人的心理障碍、身心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在更多的方面去给予鼓励,让他们在成长中品尝到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喜悦。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自身内在的动力。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我们的孩子才会提高应付一切困难的自信心,也才会更自觉地尝试困难,面对挑战,克服障碍,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循环和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80%的疾病来自心理问题

  根据现代心理分析学的统计,人类有80%以上的疾病均来自于心理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十六字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心理平衡是重中之重。光阴进行到现在时,事业心重于任何时期的白领丽人和白领先生,在事业上孜孜寻求自我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