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力量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再提起这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从此小和尚没有去越墙,刻苦修炼,数年后成了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仳牙咧嘴的自己。而老师只是憨憨地笑着,要学生课后再加工加工,让画更神似一些。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后来还成了颇有造诣的漫画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它因素,归结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矫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使他们能在茫茫的大海上不迷失方向,而驶出了一条自己亮丽的航线。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反省,也就没了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和狠狠批评,如果那位老师也如此的话,那这位学生日后也未必能成气候了。其实这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理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家长、老师可以把孩子“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孩子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了。适度的宽容比硬性的批评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其迷途知返。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社会需要宽容,教育也需要宽容。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内向并非羞怯:30%的人内向但蕴含强大力量

  会让外向者兴奋的情形,是内向者惧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时,这类场景往往也蕴含着危险。外向者更追求结果本身,然而兴奋感会让他们淡忘周围的警告,内向者反而会想得比较周到。  人们常常认为内向的人很害羞,不过内向与害羞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尽管两者之间确有重合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