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和男友一起去逛超市,结果才逛了十几分钟,我的手机就被偷了,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那天我只带了一个零钱袋出门,将手机装在里面。进超市后,男友取了手推车,我便将零钱袋、购物袋和雨伞一起放进手推车中,接着两个人开始购物。我们最近刚搬了家,要买一些纸巾、洗发水、收纳箱等日用品,当我选好一个收纳箱往推车上一放时,惊讶地发现零钱袋不见了。
我问男友:零钱袋呢?
男友一脸迷茫:什么零钱袋?
我们有时候会玩故意藏起对方东西的恶作剧,所以我以为男友在和我开玩笑,他其实将零钱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藏起来,于是我看着他,笑着说:不要装啦!是不是放口袋里啦?
男友更困惑了:什么啊?零钱袋?没放口袋啊?
我急了:就是我一进超市放在手推车里的呀!你看到的!里面有我的手机!
男友也急了:我根本没有看到你放进去!
他开始拨打我的手机,刚开始手机还能打通,可很快手机就关机了。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过来,在我们低头购物,没有注意手推车的那两三分钟里,零钱袋和手机一块被偷了。
后来,我们报了警,接受了一下警察叔叔关于贵重物品随身携带的安全教育后,继续购物。当天补办了手机卡,并买了一个新款的苹果手机(不要以为我是为了买苹果6故意丢了旧手机,其实我的旧手机还很新,丢了手机我倍感沮丧)!
这个事情,让我注意到当时我和男友在沟通上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是很多人在沟通中会犯的(大家注意到这个错误没有,如果没有,请再看一下我们的对话)。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在自己的书中写到的一个案例,我分享出来,大家看看是否与我的故事有一些相似之处。
比尔和哈丽特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4岁的女儿爱丽丝怀有敌意地攻击了一个名为泰德的男人。他第一次来家里做客,是爱丽丝父母共同的大学朋友。当泰德来家做客之前,这对夫妻给他寄了一张爱丽丝的照片。当泰德在草坪上看到正在玩耍的爱丽丝时,他以一种比较夸张的方式接近她,并且试图把她抱起来。爱丽丝则用拳打脚踢、撕咬、尖叫的方式回应他。父母对女儿的行为感到很尴尬,狠狠地鞭打了她,甚至认为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代表着某种犯罪的倾向或者心理障碍,而泰德因为爱丽丝的敌意感到生气和受到伤害。
当萨提亚指出,泰德认识爱丽丝,但爱丽丝并不认识泰德时,这对父母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他们给泰德看了爱丽丝的照片,但是爱丽丝并没有看过泰德的照片,泰德对她而言是个陌生的男性。他们居住的街区发生过一些骚扰孩子的事情,于是这对父母花了很多力气教导女儿如果陌生男人碰她,她应该如何尽力反抗。比尔甚至还和她做过练习。爱丽丝正是按照父母教导自己的方式对待了泰德。
这个案例有很丰富的内容值得讨论,令人深思,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
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第一个想法是:这个父母也太傻了吧,以为自己认识的老朋友,自己的女儿也会认识;这个老朋友泰德也太傻了吧,以为自己认识这个小孩,这个小孩也认识自己。
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我的许多来访者,包括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自己,在沟通中也常常会犯“我以为你知道”以及“我以为你知道,可你却……”这类的错误。比如在手机被偷的这个事件中,我以为男友看到我把手机放零钱袋里,再将零钱袋放在手推车上,他就会帮我看管好物品。但是事实上,我男友虽然和我在一起,但并没有注意到我把零钱袋放在手推车上这一行为,另外,就算他看到了,也并不表示,他会知道要保管我的东西,因为我什么也没有说,他会以为我会看管好自己的东西。
在咨询中,我常常会遇到很多抱怨自己的男友或者老公的女性来访者,她们的表达大多很类似。比如一个来访者曾说:“他知道我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却连碗筷都不愿意摆一下,只知道呆在房间里上网看视频”。我问:“你觉得他真的知道吗?你有跟他讲你在厨房很忙,需要他帮忙吗?”她答:“没有,我以为他是知道的,而且这样的事情难道还需要我开口说吗?不是他应该做的吗?”
但是,当我多问几个问题,更多信息显露出来时,我可以确认,这个男人在上网的时候确实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厨房忙得焦头烂额,需要他帮忙。因为这个男人从小到大,在家庭里一直比较少做家务,更别说下厨了。他不知道做饭的辛苦,而且和妻子恋爱、结婚这几年,妻子每次下厨也从没有叫过他帮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等吃。如果我是这个男人自然会认为,妻子很擅长下厨,在厨房一切都搞得定,并不需要我的任何帮忙。而这位妻子从小的家庭环境是:还是孩子的她,以及她的爸爸都会主动帮忙妈妈做家事。于是“她的以为”和“他的以为”就不一致了,矛盾、误会也由此产生。
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上,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我以为”往往会造成他人际关系中误会和矛盾频生,同时自己内心也会纠结、委屈、怨恨情绪较多。
最近有个女同学充满幽怨地告诉我,自己生病了,男友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我问,你告诉他你生病了吗?她说,没有,但是我发烧了,身上很烫,出来约会时,我们一起吃了饭,我以为他是知道的呀!他应该知道的呀!我去!又是一个“我以为”“他应该”,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虫,你不说,他怎么会知道呢?再说,你发着高烧跟男友约会,还不愿意告诉对方你身体不舒服,你这是自己找虐的节奏吗?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我们被关心、被支持、被照顾的需要,而是对方压根都不知道我们有这些需要。我们活在自己的以为之中,把对方当成自己,以为他知道我们的需要却不愿意满足我们。于是我们有了不满和怨恨,而对方既莫名也委屈。
在带领团体心理成长活动的过程中,当组员出现“我以为”的时候,比如他以为某个组员不喜欢他,因为他讲了一个笑话对方没有笑,我会鼓励他去跟对方进行一个信息的核对:我讲笑话的时候,你没有笑,我以为你不喜欢我,是这样的吗?结果往往并非如此,对方听了他的表达会很惊讶,因为实情是对方之前已经听过这个笑话了,或者对方一直是个笑点比较高的人,再或者对方当时陷在自己痛苦的情绪中,根本没有留心他讲的笑话……
如何减少“我以为”或者“我以为你知道,可你却……”这一思维方式对关系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呢?
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出现“我以为你知道,你应该怎样怎样”时,换位思考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知道的那么多,对情况了解的那么深入,如我们想象般那么切实地知道我们的需要。
如果是和孩子沟通,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父母要学习蹲下来和孩子站在一起,即站在孩子的位置上,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像前面故事中讲的那对年轻夫妻,教孩子反抗陌生男子的骚扰,当孩子真这么做时,又责罚孩子,看不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其次与对方进行核对也是重要且必要的。当我们活在自己头脑层面上对别人进行种种的猜测时:我觉得他讨厌我,我觉得他在疏远我,他是不是生我气了,他对我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什么意见……最好能用坦诚的方式去与对方进行沟通,进一步核实自己的猜测,给对方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解释事实真相的机会,然后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一切真的只是“我以为”。这样的“我以为”使自己陷入痛苦不说,也对别人不公平。
人与人之间误解是一种常态,要做到相互理解并不容易,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一个人对他人意思的正确理解,想要提高理解的正确率,你可以做到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我以为。
从今天起,改掉你以为的口头禅吧。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一般人婚前极为忌讳在异性面前谈论性的问题,所以一对恋人往往以为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结婚成家了,极少考虑到对方的性健康状况、性强度及性能力大小等问题,而这些正是许多夫妻婚后性生活不幸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结婚前男女双方应到医院去接受性重量健康的查询,了解双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