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 11/08/2021

当女儿想跟蔡依林一样瘦

女儿加入了求瘦求美的战场,为了体重奋斗牺牲时,除了提心吊胆,父母还能做什么?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所针对国中生的研究,随着年龄增加,女生对自己的体型体重愈不满意。

2000年台北市女权会的调查则发现,20岁以下的青少女,减肥是为了「增加吸引力」、「无法忍受自己的身材」。孩子日趋早熟,在意自己身材外表的年龄也向下延伸。

「风气真的不一样了,」台北慢性病防治院营养师周秀娟说,她女儿才国小三年级就会问「妈妈我是不是太胖了?」即使好言安慰,女儿还是想减肥。

当过国中老师,接触过许多孩子,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秘书长杨佳羚观察,对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来说,长大的感觉似乎一点也不好。发育早的被嘲笑是波霸奶茶,迟的又被歧视是太平公主,接收到的几乎都是负面评价,早早就学会以挑剔的眼光看自己。

她们通常以电视上过瘦的女明星为标准,片段地看待自己,「一块块论斤秤两,」杨佳羚说,这些女学生为了减肥无奇不有,包括在手指上缠胶布,食量像小鸟……。

处于荷尔蒙风暴中的青少女,身体似乎变成敌人,为了改变它得不断地奋斗与牺牲。

广告力量大

青少女为何容易陷入美貌神话的陷阱不可自拔,大部份研究都将苗头指向媒体。

根据美国《时人》(people)杂志调查,18.55岁的女性中有37%表示,电视、电影塑造的完美形象让她们对自己身体有不安全感。

这些节目中,代表美女、受欢迎女性角色的体重,多远低于标准体重,胖女生则被塑造成搞笑、笨拙,扭曲了女性体型原本差异甚大的事实,并将美的标准窄化到只崇尚凹凸苗条。

电视、杂志、广告、网络就像一面面魔镜,告诉青少女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先创造了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的完美标准,再让她们相信努力改善以符合这个形象是自己的责任,因为「youcanmakeit.」(你做得到)。

人类学家咪咪。尼契指出,长期观看富有魅力的模特儿演出的广告,会使得青少女以愈来愈严苛的标准批判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尤其对自己身体形象评价不高,自尊低落的青少女,这种倾向会更强烈。

「先夺去女孩的自尊,又想把自尊卖回给她们,」励馨基金会执行长纪惠容对瘦身美容广告十分不满。

但要这些媒体洗心革面,以一般体重的人演出、当模特儿,恐怕不如自力救济,培养孩子分辨信息的能力。

政大心理系助理教授钱玉芬指出,已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观看和身体有关的媒体讯息时,如果有家长、老师等成人讲解,将有助于降低负面影响。

过去杨佳羚上课会告诉学生,减重讯息在网络上容易找到,是因为塑身企业靠这个赚钱,花了很多广告费宣传,把她们当成是肥羊;还将广告录下来一起讨论,为什么女生只能有一种样子,提醒学生很多讯息不一定是对的,要会筛选,不是全盘接受。

出现在杂志上的明星和模特儿,其实都经过许多加工程序,她们的完美是经过造型师、化妆师、发型师等人创造出来的。

头发经过精心吹整,黑眼圈,雀斑,皱纹都经过化妆品遮盖。拍照时加上灯光和特殊效果,并且一定会拍摄各式各样的镜头,再选出最满意的一张。而这还不是成品,最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往往还经过计算机修饰,包括皮肤、眼睛、身体的线条等,更别说明星在拍电影时可能会使用替身。

体认媒体传播的身体形象多么不切实际,将有助于青少女跨越僵化的标准,了解更有弹性的审美方式,是「重视个人的风格和行为,而非一组尺寸号码,」咪咪。尼契认为。

置身于惯以繁复精巧形象包装、行销的当前社会,现代父母比以前辛苦,必须自己先理解商业手法,再帮助孩子拆穿假象,破解迷思。

爱,接纳与支持

面对自我中心、漠视父母的青春期孩子,父母难免感到心灰意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但大环境错误信息愈多,家长更须负起平衡的责任,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正确观念。

「我劝她不要减肥好多年,」台湾性教育协会理事王瑞琪说,女儿曾尝试过许多减重偏方,烤西红柿、吃苹果,忍饥挨饿,不成功又恨自己,苦口婆心也听不进去。

上大学前的暑假,王瑞琪半认真问女儿要不要去健身俱乐部「魔鬼」一下,美美地当新鲜人,没想到女儿竟然「豁然开朗」,告诉王瑞琪,以貌取人,不懂得欣赏内在美的男生,错过也不可惜。

「该说的还是要说,」王瑞琪强调,父母的话也许一时没有效果,但假以时日还是会吸收。她建议父母,多和孩子讨论如何欣赏一个人,美的标准不是只有一种,身材可以变来变去,值不值得花一辈子计较那几公斤?

钱玉芬也曾为了体重和国三的女儿拉锯战。她女儿不胖但有点肉,白白嫩嫩很可爱,但等到小学四年级后,开始被取些难听的绰号,也留意到电视上的美女都是很骨感,瘦到骨头露出来,想法就不一样了。

在冲突中,钱玉芬发现,光告诉女儿不需要改变,或指责她想减重的心情,只会让女儿对自己更不满意,「重要的是接纳和陪伴,」她体会到。

父母不是光站在高处,而要同步分担孩子的忧虑困扰,协调出可行的方法,在合理的范围内替她改变,孩子也才愿意接受父母的价值观。

钱玉芬和女儿沟通,她还在发育,身高没长够,所以该摄取的营养不能少,不准恶性断食,但准许少吃淀粉类,煮排骨汤时把油捞掉,还买了室内脚踏车,每当女儿觉得吃多了就去骑一骑。

「虽然没有真的瘦很多,但女儿很开心,」她表示。钱玉芬提醒,家长一定要参与女儿bodyimage(身体形象)型塑的过程,例如多赞美孩子「你这样很好」,即使被顶回来,也不能放弃。

而如果不太过份,帮忙完成孩子爱美的梦也无妨,例如青春痘严重起来可能不好意思见人,就要带孩子去看医生;重视孩子的衣着,陪她买她喜欢也合乎自己标准的衣服,关心支持而非放任或不管,都有助于度过这段不满自己身材的尴尬期。

不但父母多支持(该说的说,该帮忙解决的就帮忙)也可以结合其它父母与家庭朋友,采取相同立场与策略。经理人方小姐的好友也是女儿干妈,有机会时,干妈会说说她觉得哪种女性才是真好看,亲妈干妈都陪女儿挑衣饰。

「女儿才知道不是妈妈古板,原来围在她身边的成熟成年人,对美的看法都比较宽广,」方小姐说。

芭比之外的选择

接纳自己的外型不只是心理层面也包括生理,除了拓展价值观、加强自尊等心理层面的调适,增加身体满意度是另一个关键。

有相当多资料显示,规律运动可以增进自尊和身体形象,纾解压力。如果青少女能欣赏自己身体的力量和能力,愿意展现自己,她们也会相信自己能跨越世俗的障碍。

目前的学校教育,体育课处于边缘,项目也偏重具体评分,缺少开发肢体的活动,而由于担心男生的眼光,某些运动如游泳,女生往往敬而远之。加上课业压缩了生活余暇,运动的机会更少。

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长苏芊玲指出,从小不被鼓励多运动,造成女孩子长大后健康情况不佳,身材又容易变形,再花大把银子去瘦身美容,「苦苦折腾自己!」

如果母亲自己运动,也鼓励女儿多运动,「不消多久,就会产生新一代健康又快乐的女性,」她认为。

鼓励女儿为了享受而运动,而非为了竞赛或减重,不管是打球、跑步、空手道还是跳舞,发现身体可以学会之前做不到的事,能滋养自信,发展出坚定的信任感,与身体和平共处。

为了以身作则,父母最好也能找出喜欢的运动,保持下去,或亲子一起参与。

做自己的美丽佳人

美国一项针对近5000名国高中学生的研究发现,57%的人曾经节食、使用代餐或吸烟来减重,超过1成的人曾服用减肥药。

「如果有个青春纪念馆给这些饱受挫折的青少女,门上很可能会刻着「我太胖了」,」《纽约时报》记者写道。

由这么多青少女对自己身体形象如此迷惘看来,告诉她们外表不重要,或爱美是浪费时间不免昧于现实。该厘清的是,美的标准由谁决定?女性是否能够发掘、接纳自我之美,而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特色,迎合不切实际的美女标准?

「只有当女人拥有自我的时候,我们才能从打扮自己得到乐趣。当我们的身体由自己掌控时,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性感和魅力……美女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好好爱自己,摆脱现在的束缚。」女性主义者娜欧蜜。吴尔芙认为。

即使阻止不了女儿减肥,也无法免于她接收大环境对女性美的狭隘定义,但至少可以时时告诉她,你以她为傲──不管她觉得自己多糟糕,她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一种花有自己的美丽,与其模仿第一,不如成为唯一。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抑郁了?孩子越独立心理越健康

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司天梅教授认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非常必要。她告…